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论文写作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论文写作背景 | 第11-12页 |
·论文写作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页 |
·论文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7-18页 |
·本论文研究方法 | 第18页 |
·本论文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国外高校危机管理模式的经验及借鉴 | 第19-26页 |
·国外高校危机管理模式 | 第19-21页 |
·国外高校危机管理的经验 | 第21-22页 |
·重视危机教育,培养危机意识 | 第21页 |
·重视危机预防,提高危机应对的有效性 | 第21-22页 |
·加强咨询服务,注重心理干预 | 第22页 |
·国外高校危机管理对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模式的借鉴 | 第22-25页 |
·建立全国性的高校危机应对常设机构 | 第22-23页 |
·以危机教育为抓手,全面预防 | 第23-24页 |
·注重立法,做到有法可依 | 第24页 |
·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原则,做到以人为本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 第26-34页 |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模式现状 | 第26-27页 |
·当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基本模式及运行机制 | 第26-27页 |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基本组织结构 | 第27页 |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预案的制定现状 | 第27页 |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7-31页 |
·危机管理观念不强,危机意识较差 | 第28页 |
·应急管理体系不健全,系统联动失效 | 第28-29页 |
·重事中处置、轻事前预防和事后恢复 | 第29页 |
·缺少心理应急干预的相关机制 | 第29-30页 |
·高校危机管理缺乏相应的支撑体系 | 第30-31页 |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文化因素的影响 | 第31页 |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31页 |
·管理体制的影响 | 第31-32页 |
·教育片面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模式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4-49页 |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模式的选择 | 第34-36页 |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36-41页 |
·评价方法选择 | 第36-38页 |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 | 第38-39页 |
·高校危机管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 第39-41页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危机管理模式指标体系的评价 | 第41-48页 |
·构建判断矩阵 | 第41-42页 |
·计算最大特征值及层次单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 第42-43页 |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43-44页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44-47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模式的优化 | 第49-54页 |
·建立完善的高校危机管理行政体系 | 第49-50页 |
·建立决策指挥系统 | 第49页 |
·完善执行控制系统 | 第49-50页 |
·建立协调调度系统 | 第50页 |
·完善支援和保障系统 | 第50页 |
·完善危机管理的信息系统 | 第50-52页 |
·建立扁平型的信息传递网络 | 第50-51页 |
·建立危机信息披露机制 | 第51页 |
·建立高校危机管理的信息沟通机制 | 第51-52页 |
·健全高校危机管理的制度建设 | 第52-53页 |
·建立高校危机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 第52页 |
·健全高校应急法律制度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