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半纤维素及木聚糖 | 第9页 |
·木聚糖的降解酶系 | 第9-10页 |
·乙酰木聚糖酯酶 | 第10-18页 |
·乙酰木聚糖酯酶概述 | 第10-11页 |
·乙酰木聚糖酯酶的基因家族 | 第11页 |
·乙酰木聚糖酯酶的酶学特性 | 第11-12页 |
·乙酰木聚糖酯酶的结构与催化机制 | 第12-14页 |
·乙酰木聚糖酯酶的底物及酶活性检测 | 第14-15页 |
·乙酰木聚糖酯酶的克隆表达 | 第15-16页 |
·乙酰木聚糖酯酶与其他多糖水解酶的协同作用 | 第16-17页 |
·乙酰木聚糖酯酶的应用及前景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8-20页 |
·立题依据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38页 |
·实验材料 | 第20-23页 |
·菌种与载体 | 第20页 |
·工具酶与试剂 | 第20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0-21页 |
·主要软件与网站 | 第21页 |
·培养基 | 第21-22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2-23页 |
·乙酰木聚糖酯酶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 第23-28页 |
·宇佐美曲霉总RNA的提取 | 第23页 |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 第23-24页 |
·乙酰木聚糖酯酶成熟肽基因 (Auaxe) 的克隆 | 第24-26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6页 |
·重组克隆质粒的构建 | 第26-27页 |
·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 | 第27页 |
·重组子的保种与测序 | 第27页 |
·Auaxe目的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27-28页 |
·乙酰木聚糖酯酶基因在P. pastoris中的异源表达 | 第28-33页 |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28-29页 |
·重组表达质粒的转化、筛选鉴定 | 第29-30页 |
·重组表达质粒pPIC9KM-Auaxe的线性化和纯化回收 | 第30页 |
·P. pastoris GS11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0页 |
·电击转化P. pastoris GS115 感受态细胞 | 第30-31页 |
·高拷贝重组酵母的筛选与鉴定 | 第31页 |
·毕赤酵母中AuAxe的诱导表达 | 第31页 |
·表达产物分析及鉴定 | 第31页 |
·reAuAxe的酶活性测定 | 第31-32页 |
·GS115/Auaxe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32-33页 |
·reAuAxe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33-38页 |
·reAuAxe的分离纯化 | 第33页 |
·最适反应温度及热稳定性 | 第33-34页 |
·最适反应pH及pH稳定性 | 第34页 |
·金属离子和EDTA对reAuAxe酶活性的影响 | 第34页 |
·酶动力学参数 | 第34页 |
·reAuAxe与GH11 家族木聚糖酶的协同降解作用 | 第34-35页 |
·reAuAxe与GH10 家族木聚糖酶的协同降解作用 | 第35-36页 |
·reAuAxe与纤维素酶的协同降解作用 | 第36页 |
·reAuAxe与复合酶的协同降解作用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8-54页 |
·乙酰木聚糖酯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8-41页 |
·宇佐美曲霉总RNA的提取 | 第38页 |
·Auaxe成熟肽基因的PCR扩增 | 第38页 |
·重组克隆质粒pUC m-T-Auaxe的构建 | 第38-40页 |
·AuAxe的结构分析 | 第40-41页 |
·乙酰木聚糖酯酶基因在P. pastoris中的异源表达 | 第41-46页 |
·重组表达质粒pPIC9KM-Auaxe的构建 | 第41-42页 |
·GS115/Auaxe的构建、筛选及鉴定 | 第42-43页 |
·酶活性测定 | 第43页 |
·GS115/Auaxe诱导表达条件优化 | 第43-46页 |
·reAuAxe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46-54页 |
·重组酶的分离纯化及SDS-PAGE分析 | 第46-47页 |
·最适反应温度及热稳定性 | 第47-48页 |
·最适反应pH及pH稳定性 | 第48页 |
·金属离子和EDTA对reAuAxe酶活性的影响 | 第48页 |
·酶动力学参数 | 第48-49页 |
·reAuAxe与GH11 家族木聚糖酶的协同降解作用 | 第49-51页 |
·reAuAxe与GH10 家族木聚糖酶的协同降解作用 | 第51-52页 |
·reAuAxe与纤维素酶的协同降解作用 | 第52页 |
·reAuAxe与复合酶的协同降解作用 | 第52-54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