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熙丰文化背景下的临川三王诗歌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7页
绪论第17-30页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第17-18页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8-26页
 三、 研究拟突破的难题与预想的创新第26-30页
第一章 熙丰多士之局与诗坛概况第30-57页
 第一节 士大夫政治文化中的人才长养与南北融会第31-40页
  (一) 士大夫文化在北宋第31-34页
  (二) 南北的分途与合流第34-39页
  (三) 馀论:欧阳修的熔铸之功第39-40页
 第二节 庆历——熙丰的政治文化生态第40-46页
 第三节 变革党争氛围下的诗坛风貌——典范的转换与宋诗的自立第46-57页
  (一) 杜陶代兴——宋代政治文化氛围与宋诗典范取舍第48-53页
  (二) 进退自如——宋人价值观念与宋调风貌自立第53-57页
第二章 临川三王考辨第57-97页
 第一节 江西对宋代文学发展的意义第57-64页
 第二节 临川王氏家族的兴衰溯源与文化内涵第64-73页
  (一) 家世渊源:旧时王谢堂前燕第65-66页
  (二) 家学门风:文华吏材两相兼第66-69页
  (三) 日暮西山:其兴也勃亡也忽第69-73页
 第三节 王安石述略第73-85页
  (一) 意气风发的改革家第74-77页
  (二) 三教兼容的经学家第77-81页
  (三) 面目斑驳的文学家第81-85页
 第四节 王安国考论第85-91页
  (一) 少年早慧,才高一时第85-86页
  (二) 亮直其人,一士谔谔第86-88页
  (三) 笃厚其情,诗笺赠答第88-90页
  (四) 兄弟情仇,悲剧宿命第90-91页
 第五节 王安礼考论第91-97页
  (一) 师友风义第91-93页
  (二) 馆阁风流第93-94页
  (三) 元丰风节第94-95页
  (四) 晚岁风尘第95页
  (五) 文章风雅第95-97页
第三章 王安石文学史面貌重勘第97-132页
 第一节 崇理:仕隐心态与理性精神第98-106页
  (一) 奉身侍亲与辅时及事的平衡第99-101页
  (二) 修德立身与待时伺运的中和第101-103页
  (三) 因知余习未全忘:晚年仕隐心态第103-106页
 第二节 尚学:“集中作贼”的“剽窃”习气第106-113页
  (一) 所谓“剽窃”的实质成因第106-110页
  (二) 积学崇文的意义与影响第110-113页
 第三节 雅丽精工:从辋川、柳州到半山第113-123页
  (一) 王柳诗的同质异构第114-116页
  (二) 荆公诗的自然与禅悦第116-118页
  (三) 从柳州诗看中唐“百代之中”的诗学定位第118-121页
  (四) 辋川、柳州与半山之间的唐宋转关第121-123页
 第四节 平淡简远:从陶渊明、梅尧臣到王安石的内涵辩证看宋调发展第123-132页
  (一) “平淡”的新变与陶、梅的分镳易辙第123-128页
  (二) “平淡”的定型与梅、王的殊途同归第128-130页
  (三) “平淡”观中的宋人心理与宋调特质第130-132页
第四章 熙丰——元祐的对立话语形态复考第132-165页
 第一节 “诗盛元祐”说渊源考第133-142页
  (一) 党争轩轾第134-138页
  (二) “三代”回响第138-140页
  (三) 诗学去取第140-142页
 第二节 新旧党争:熙丰——元祐的历代评价取向辩证第142-155页
  (一) 宋诗发展的脉络梳理第143-147页
  (二) 政治治乱下的诗学偏正第147-152页
  (三) “元祐体”的界定辨析第152-155页
 第三节 诗至熙丰体变新:熙丰诗坛的文化内涵与文学意义第155-165页
  (一) 熙丰诗坛的转关第157-159页
  (二) 熙丰诗坛的“大文化”底色与“泛文学”倾向第159-161页
  (三) “尚意”的人文风潮与诗学取向第161-163页
  (四) “平淡”的思想意蕴与审美楷式第163-165页
第五章 临川三王在熙丰诗坛的启下意义第165-202页
 第一节 宋调的极致与唐音的回归:“荆公体”的变通精神第166-174页
  (一) 唐音其貌第166-169页
  (二) 宋调其神第169-171页
  (三) 出入杜、李第171-174页
 第二节 郁郁乎文哉:从王安国诗美取向看熙丰——元祐诗坛的馆阁气象第174-182页
  (一) “馆阁气”第174-175页
  (二) “馆阁气”与王安国诗文时誉第175-177页
  (三) 王安国的晏殊情结第177-182页
 第三节 鸣盛德之形容:从王安礼诗文中的治世之音看文人心态第182-192页
  (一) 地近职清的词臣之制第182-184页
  (二) 经纶自任的中和之性第184-185页
  (三) 崇文治世的鸣盛之音第185-187页
  (四) 文祸忧惧的微婉之意第187-189页
  (五) 宣导王泽的博雅之学第189-192页
 第四节 从“好立功名标竹素”到“且寄扁舟梦想中”——从熙丰新党诗歌创作看世风文心之嬗变第192-202页
  (一) 人以群分:党争中的文人分野第192-194页
  (二) 卿本佳人:新党中的文学之士第194-197页
  (三) 人同此心:新旧党题画诗剖析第197-201页
  (四) 结语 时移世易:熙丰元祐之世的士心同契第201-202页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第202-211页
后记第211-213页
读研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第213页

论文共2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冯梦龙“三言”中的次要人物研究
下一篇:魏晋南北朝文章抒情性的强化--以《文选》选文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