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绪论 | 第13-21页 |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意义及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二、 目前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15-20页 |
三、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20-21页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哀祭文抒情性的强化 | 第21-43页 |
第一节 哀祭文的抒情优势及先秦两汉哀祭文的情感表现 | 第21-24页 |
第二节 对亲朋好友的哀悼 | 第24-33页 |
一、 述哀强度的增加 | 第24-31页 |
二、 述功颂德对表现哀情的作用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对无私交者的情感表现 | 第33-43页 |
一、 私交缺失下的真情流露 | 第33-39页 |
二、 为文造情的创作自觉 | 第39-43页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书牍文抒情性的强化 | 第43-70页 |
第一节 书牍文的抒情优势及先秦两汉书牍文的情感表现 | 第43-46页 |
第二节 日常情感类型 | 第46-63页 |
一、 对亲友去世的哀悼 | 第46-52页 |
二、 感伤时序、忧嗟身世、慨叹人生 | 第52-56页 |
三、 生活情趣的涓涓流露 | 第56-63页 |
第三节 军政书牍的情感表现 | 第63-70页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上下行公文抒情性的强化 | 第70-91页 |
第一节 先秦两汉上下行公文的情感表现 | 第70-73页 |
第二节 私情对公文的渗入 | 第73-84页 |
一、 政治激情后的个人私情 | 第73-79页 |
二、 个人私情的直接展现 | 第79-84页 |
第三节 公私结合的笺体文 | 第84-91页 |
一、 笺体文的性质 | 第84-87页 |
二、 笺体文的情感表现 | 第87-91页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文章抒情性强化的表现 | 第91-148页 |
第一节 抒情范围的扩大与性质的变化 | 第91-109页 |
一、 两汉文章的情感类型 | 第91-93页 |
二、 魏晋南北朝文章内容的诗赋化倾向 | 第93-109页 |
第二节 抒情手法的诗赋化及其他 | 第109-136页 |
一、 铺排手法的运用——抒情方式的诗赋化倾向 | 第110-119页 |
二、 语言的锤炼——文与诗赋界限的模糊 | 第119-126页 |
三、 自然景色描写——从情景交融到独立的山水文 | 第126-136页 |
第三节 文章观念的变化 | 第136-148页 |
一、 两汉文人的文章创作及文章观念 | 第136-141页 |
二、 魏晋南北朝文人的文章创作及文章观念 | 第141-148页 |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文章抒情性强化的原因 | 第148-166页 |
第一节 抒情性强化的文学环境与社会背景 | 第148-159页 |
一、 尚情的文学环境 | 第148-154页 |
二、 重情的社会风尚 | 第154-159页 |
第二节 政治的变革与儒家价值观念的改变 | 第159-166页 |
一、 “重情”的本质 | 第159-160页 |
二、 东汉中后期政局的动荡与士人价值观念的变化 | 第160-161页 |
三、 曹魏文人的新面貌及后世的发展 | 第161-166页 |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文章抒情性强化的意义 | 第166-176页 |
第一节 日常化的私人情感对文章实用性的改变及意义 | 第166-172页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文章抒情性强化的特点及成就 | 第172-176页 |
一、 如临其境的生活质感 | 第172-173页 |
二、 堪比诗赋的表达效果 | 第173-176页 |
结语 | 第176-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论文 | 第185-186页 |
致谢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