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1 猪伪狂犬病概述及其诊断方法 | 第16-17页 |
·概述 | 第16页 |
·猪伪狂犬病诊断方法 | 第16-17页 |
·传统诊断方法 | 第16页 |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第16-17页 |
·血清学诊断方法 | 第17页 |
2 猪细小病毒病概述及其诊断方法 | 第17-19页 |
·概述 | 第17-18页 |
·猪细小病毒病诊断方法 | 第18-19页 |
·传统诊断方法 | 第18页 |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第18-19页 |
·血清学诊断方法 | 第19页 |
3 猪圆环病毒感染概述及其诊断方法 | 第19-21页 |
·概述 | 第19-20页 |
·猪圆环病毒诊断方法 | 第20-21页 |
·传统诊断方法 | 第20页 |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血清学诊断方法 | 第21页 |
4 可视化基因芯片技术在疾病检测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可视化基因芯片在病毒病检测中的应用 | 第22页 |
·可视化基因芯片在细菌病检测中的应用 | 第22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探针基因重组质粒菌的构建 | 第23-34页 |
1 材料 | 第23-24页 |
·种毒 | 第23页 |
·探针基因重组质粒菌 | 第23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3页 |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探针基因重组质粒菌的制备 | 第24-25页 |
·引物设计 | 第24页 |
·病毒基因组的抽提 | 第24页 |
·探针基因的PCR鉴定 | 第24页 |
·探针基因的胶回收 | 第24页 |
·探针基因的连接 | 第24-25页 |
·探针基因的转化 | 第25页 |
·探针基因重组质粒菌鉴定 | 第25-26页 |
·探针基因重组质粒菌质粒提取 | 第25页 |
·探针基因重组质粒菌的PCR鉴定 | 第25-26页 |
·探针基因重组质粒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 | 第26页 |
·探针基因重组质粒菌的保存 | 第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探针及定位基因引物设计结果 | 第26页 |
·基因组DNA的PCR鉴定结果 | 第26-27页 |
·探针基因胶回收 | 第27-28页 |
·探针基因转化结果 | 第28页 |
·探针基因重组质粒菌PCR鉴定结果 | 第28页 |
·探针基因序列分析 | 第28-31页 |
·PPV-NS1基因序列分析 | 第28-29页 |
·PCV2-ORF2基因序列分析 | 第29-30页 |
·PUC18基因序列分析 | 第30-31页 |
4 讨论 | 第31-33页 |
·探针基因的选择 | 第31-32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32页 |
·探针基因的PCR扩增、克隆、鉴定 | 第32页 |
·探针基因序列分析 | 第32-33页 |
5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PRV-PPV-PCV2可视化基因芯片的构建与检测技术优化 | 第34-45页 |
1 材料 | 第34-35页 |
·探针基因重组质粒菌 | 第34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4页 |
·分子杂交材料与试剂 | 第34-35页 |
·其他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3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探针基因的制备 | 第35-36页 |
·探针基因的PCR扩增 | 第35页 |
·探针基因的纯化 | 第35-36页 |
·探针基因的浓度及纯度测定 | 第36页 |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制备 | 第36-37页 |
·阵列的设计排布 | 第36页 |
·喷样 | 第36-37页 |
·探针基因固定、密封与保存 | 第37页 |
·靶基因的PCR扩增标记 | 第37-38页 |
·可视化基因芯片检测操作程序 | 第38-39页 |
·预杂交 | 第38页 |
·杂交 | 第38页 |
·封闭 | 第38页 |
·酶联 | 第38-39页 |
·显色 | 第39页 |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优化 | 第39页 |
·载体的选择 | 第39页 |
·探针基因喷样浓度的选择 | 第39页 |
·重复喷样次数的选择 | 第39页 |
·探针基因固定时间的选择 | 第39页 |
·芯片杂交时间的选择 | 第39页 |
·底物显色时间的选择 | 第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探针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39-40页 |
·探针基因浓度及纯度测定结果 | 第40页 |
·靶基因PCR扩增标记结果 | 第40-41页 |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优化结果 | 第41-43页 |
·载体选择结果 | 第41页 |
·探针基因喷样浓度选择结果 | 第41-42页 |
·探针基因重复喷样次数选择结果 | 第42页 |
·探针基因固定时间选择结果 | 第42页 |
·芯片杂交时间选择结果 | 第42页 |
·底物显色时间选择结果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44页 |
·基因芯片的制备 | 第43页 |
·靶基因的标记 | 第43-44页 |
·芯片背景值的控制 | 第44页 |
·视化基因芯片的检测结果判定 | 第44页 |
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检测技术评价 | 第45-53页 |
1 材料 | 第45页 |
·基因芯片 | 第45页 |
·探针基因重组质粒菌 | 第45页 |
·临床样本 | 第45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4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可视化基因芯片特异性检测评价 | 第45页 |
·可视化基因芯片灵敏性检测评价 | 第45页 |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保存期检测评价 | 第45页 |
·可视化基因芯片临床样本检测评价 | 第45-46页 |
3 结果分析 | 第46-51页 |
·可视化基因芯片特异性检测评价结果 | 第46页 |
·可视化基因芯片灵敏性检测评价结果 | 第46-50页 |
·基因芯片灵敏性检测结果 | 第46-47页 |
·PCR灵敏性检测结果 | 第47-50页 |
·可视化基因芯片保存期检测评价结果 | 第50页 |
·可视化基因芯片临床样本检测评价结果 | 第50-51页 |
4 讨论 | 第51页 |
·基因芯片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与保存期 | 第51页 |
·临床样本检测 | 第51页 |
5 小结 | 第51-53页 |
研究结论与创新 | 第53-54页 |
1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2 研究创新点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