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8-12页 |
前言 | 第12-17页 |
第一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核酸酶基因原核表达及活性分析 | 第17-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材料 | 第17-18页 |
·毒株、质粒和试剂 | 第17页 |
·主要仪器 | 第17-18页 |
·方法 | 第18-22页 |
·引物设计 | 第18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的提取 | 第18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核酸酶基因的扩增 | 第18-19页 |
·感受态细胞DH5α的制备 | 第19页 |
·重组质粒pGM-T-SNase的构建及鉴定 | 第19页 |
·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19-21页 |
·重组融合蛋白pET-32a(+)-SNase的诱导表达 | 第21页 |
·核酸酶活性检测 | 第21-22页 |
2 结果 | 第22-25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SNase基因的扩增 | 第22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SNase基因的T克隆质粒鉴定 | 第22-23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SNase基因原核表达质粒的鉴定 | 第23页 |
·SDS-PAGE分析 | 第23-24页 |
·重组表达蛋白核酸酶活性分析 | 第24-25页 |
3 讨论 | 第25页 |
4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DHBV衣壳蛋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核酸酶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活性分析及其抗血清的制备 | 第26-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2页 |
·材料 | 第26页 |
·毒株、质粒和试剂 | 第26页 |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方法 | 第26-32页 |
·引物设计 | 第26-27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的提取 | 第27页 |
·鸭乙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核酸酶融合基因的扩增 | 第27-28页 |
·重组质粒pGM-T-Cap-SNase的构建 | 第28-29页 |
·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29-30页 |
·重组融合蛋白pET-32a(+)-Cap-SNase的诱导表达、鉴定和纯化 | 第30-31页 |
·重组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31-32页 |
·融合蛋白核酸酶活性检测 | 第32页 |
·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32页 |
2 结果 | 第32-37页 |
·鸭乙型肝炎病毒Cap基因与金黄色葡萄球菌SNase基因融合基因的扩增 | 第32-33页 |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33-34页 |
·融合蛋白Cap-SNase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34页 |
·融合蛋白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34-35页 |
·融合蛋白的纯化以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 | 第35-36页 |
·融合蛋白核酸酶活性分析 | 第36页 |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6-37页 |
3 讨论 | 第37-38页 |
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鸭乙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靶向核酸酶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瞬时表达 | 第39-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3页 |
·材料 | 第39页 |
·毒株、质粒和试剂 | 第39页 |
·主要仪器 | 第39页 |
·方法 | 第39-43页 |
·引物设计 | 第39-40页 |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40-41页 |
·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Cap-SNase质粒的大量提取 | 第41页 |
·鸭胚肝原代细胞的培养 | 第41-42页 |
·重组表达质粒转染 | 第42页 |
·真核表达融合蛋白的鉴定 | 第42-43页 |
·核酸酶活性的测定 | 第43页 |
2 结果 | 第43-46页 |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43-44页 |
·鸭胚肝细胞的培养 | 第44-45页 |
·转染鸭胚肝细胞表达融合蛋白的鉴定 | 第45-46页 |
·表达融合蛋白核酸酶活性分析 | 第46页 |
3 讨论 | 第46-47页 |
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应用衣壳蛋白靶向灭活策略抗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初步研究 | 第48-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材料 | 第48页 |
·毒株、质粒和试剂 | 第48页 |
·主要仪器 | 第48页 |
·方法 | 第48-50页 |
·标准品质粒的制备与荧光定量引物的设计 | 第48-49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的优化以及标准曲线的构建 | 第49页 |
·荧光定量检测抗病毒效果 | 第49-50页 |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2 结果 | 第50-52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0-51页 |
·标准曲线的构建 | 第51页 |
·荧光定量检测对DHBV增殖的影响 | 第51-52页 |
3 讨论 | 第52-55页 |
4 小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