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观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引言第11-29页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1-19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9-27页
 三、 研究的难点、思路及方法第27-29页
第一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城市观的产生条件和发展过程第29-46页
 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城市观的产生条件第29-35页
  一、 时代背景第29-32页
  二、 思想渊源第32-35页
 第二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城市观的发展过程第35-42页
  一、 萌芽时期第36-38页
  二、 发展时期第38-40页
  三、 形成时期第40-42页
 第三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观所实现的变革第42-46页
  一、 从物质生产角度阐释城市的发展第42-43页
  二、 城乡对立具有历史必然性与暂时性第43-44页
  三、 揭示消灭城乡对立的现实基础第44-46页
第二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城市观的概念考察第46-60页
 第一节 城市的内涵第46-49页
  一、 城市一词的来源第46-47页
  二、 城市的概念界定第47-48页
  三、 城市的基本特征第48-49页
 第二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城市观的内涵第49-58页
  一、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第49-51页
  二、 城市的本质第51-53页
  三、 城市的功能第53-55页
  四、 城市发展的动力第55-56页
  五、 城市的评价标准第56-58页
 第三节 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第58-60页
  一、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第58页
  二、 城市的发展是资源聚集的过程第58页
  三、 城市的发展将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第58-60页
第三章 对当时城市的实践批判与理论批判第60-82页
 第一节 工业城市的批判考察第60-64页
  一、 工业城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第60-62页
  二、 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发展必然产生城市病第62-64页
 第二节 社会冲突的批判考察第64-69页
  一、 阶级对立的简单化第65-66页
  二、 阶级结构复杂化第66-69页
  三、 阶级斗争尖锐化第69页
 第三节 住宅问题的批判考察第69-74页
  一、 对德国住宅问题的考察第69-71页
  二、 针对改良主义者解决住宅问题所作的批判第71-74页
 第四节 城乡关系的批判考察第74-77页
  一、 城市与乡村关系的考察第74-75页
  二、 对城乡二元对立的批判第75-77页
 第五节 对市民社会的批判第77-82页
  一、 对市民社会概念的考察第78-80页
  二、 对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批判与改造第80-82页
第四章 未来社会的城市第82-90页
 第一节 城乡融合第82-87页
  一、 城乡融合的条件第82-83页
  二、 城乡融合的途径第83-87页
 第二节 城乡融合的目标第87-90页
  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第87-88页
  二、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第88-89页
  三、 城乡一体化第89-90页
第五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观对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指导意义第90-114页
 第一节 中国城市发展历程的回顾第90-95页
  一、 1949 年——1978 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城市发展第90-91页
  二、 1978 年至今,中国城市发展的繁荣时期第91-93页
  三、 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第93-95页
 第二节 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第95-103页
  一、 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95-99页
  二、 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第99-103页
 第三节 对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第103-114页
  一、 城市发展的原则第103-105页
  二、 对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第105-110页
  三、 对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第110-114页
结语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2页
后记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民正义品质培养机制研究
下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