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论:公民正义品质的理论总结与创新尝试 | 第11-44页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2-1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40页 |
三、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 第40-42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42-44页 |
第一章 中西方个体正义品质的历史考察 | 第44-86页 |
第一节 正义品质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三维透视 | 第44-60页 |
一、儒家伦理中的正义品质 | 第44-50页 |
二、道家伦理中的正义品质 | 第50-53页 |
三、佛教伦理中的正义品质 | 第53-60页 |
第二节 正义品质在西方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三次嬗变 | 第60-79页 |
一、德性主义正义思想 | 第61-73页 |
二、功利主义正义思想 | 第73-76页 |
三、自由平等主义正义观 | 第76-79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正义品质 | 第79-86页 |
一、马克思主义正义何以可能 | 第79-81页 |
二、马克思主义正义类属何种 | 第81-83页 |
三、马克思主义正义的实质 | 第83-86页 |
第二章 公民正义品质培养的基础理论 | 第86-120页 |
第一节 公民正义品质的界定与辨析 | 第86-101页 |
一、何谓公民 | 第86-92页 |
二、正义品质的内涵 | 第92-99页 |
三、正义品质与公民德性 | 第99-101页 |
第二节 公民正义品质的人性论基础 | 第101-113页 |
一、人的自然属性:公民正义品质产生和存在的人性根源 | 第101-105页 |
二、人的社会属性:公民获得正义品质的关键因素 | 第105-110页 |
三、人的精神属性:公民正义品质对人性的超越 | 第110-113页 |
第三节 公民正义品质的基本特征 | 第113-120页 |
一、公民正义品质的边界 | 第113-116页 |
二、公民正义品质的本质特征 | 第116-118页 |
三、公民正义品质的实践意义 | 第118-120页 |
第三章 公民正义品质培养的内在机制 | 第120-167页 |
第一节 儿童期正义品质的发生机制 | 第121-138页 |
一、儿童的感性认知正义阶段 | 第122-126页 |
二、儿童期的正义情感 | 第126-130页 |
三、儿童期的正义意志 | 第130-134页 |
四、儿童的正义行为 | 第134-138页 |
第二节 青少年正义品质的形成机制 | 第138-153页 |
一、青少年的理性认知正义阶段 | 第139-143页 |
二、青少年的正义情感 | 第143-147页 |
三、青少年的正义意志 | 第147-150页 |
四、青少年的正义行为 | 第150-153页 |
第三节 成人正义品质的养成机制 | 第153-167页 |
一、成人的辩证认知正义阶段 | 第154-157页 |
二、成人的正义情感 | 第157-160页 |
三、成人的正义意志 | 第160-162页 |
四、成人的正义行为 | 第162-167页 |
第四章 公民正义品质培养的外在机制 | 第167-211页 |
第一节 公民教育制度:公民正义品质培养的主渠道 | 第168-182页 |
一、公民正义美德教育的必要性与规律 | 第168-172页 |
二、公民正义美德教育的内容 | 第172-175页 |
三、公民正义美德教育的方法 | 第175-182页 |
第二节 司法正义制度:公民正义品质养成的政治保障 | 第182-195页 |
一、司法的实体正义奠定了公民的正义认知 | 第183-186页 |
二、司法的主体正义激发着公民的正义感与正义意志 | 第186-191页 |
三、司法的程序正义影响着公民的正义行为 | 第191-195页 |
第三节 分配正义制度:公民正义行为习惯养成的物质基础 | 第195-211页 |
一、分配正义制度:经济正义的关键 | 第195-199页 |
二、市场分配正义:奠定公民的正义认知 | 第199-205页 |
三、政府分配正义:强化公民的正义信念 | 第205-211页 |
结语:面对非正义,公民当如何? | 第211-217页 |
参考文献 | 第217-227页 |
后记 | 第227-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