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我国的铁路桥梁发展史 | 第10-13页 |
·预应力结构 | 第13-15页 |
·国内外预应力检测方法研究概况 | 第15-21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预应力简支 T 梁的有限元模型分析 | 第22-36页 |
·有限元法简介 | 第22-23页 |
·有限元软件 ANSYS 简介 | 第23页 |
·ANSYS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3-35页 |
·概述 | 第23-24页 |
·单元模型介绍 | 第24页 |
·预应力的施加方法 | 第24-25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25-26页 |
·有限元模型计算过程 | 第26-34页 |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预应力简支 T 梁实体试验研究 | 第36-62页 |
·试验梁简介 | 第36-39页 |
·预应力简支 T 梁动力性能试验研究 | 第39-44页 |
·试验目的 | 第39页 |
·试验内容 | 第39页 |
·试验材料及主要设备 | 第39页 |
·测试荷载 | 第39页 |
·测点布置与试验步骤 | 第39-40页 |
·测试数据分析 | 第40-43页 |
·试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 第43页 |
·试验小结 | 第43-44页 |
·预应力简支 T 梁消压荷载试验研究 | 第44-58页 |
·试验目的 | 第44页 |
·试验内容 | 第44-45页 |
·试验仪器和设备 | 第45页 |
·试验梁安装和试验操作过程 | 第45-52页 |
·试验数据 | 第52-56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试验小结 | 第57-58页 |
·预应力简支 T 梁应力释放法试验研究 | 第58-61页 |
·试验原理及目的 | 第58页 |
·试验仪器 | 第58页 |
·试验步骤 | 第58-59页 |
·试验数据 | 第59-60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试验小结 | 第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预应力简支 T 梁有效预应力的理论计算 | 第62-93页 |
·概述 | 第62-63页 |
·张拉控制应力σ_con | 第63页 |
·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 第63-65页 |
·方法概述 | 第63-64页 |
·总损失估算法(综合估算法) | 第64页 |
·时步分析法 | 第64-65页 |
·分项计算法 | 第65页 |
·参照 1961 年规范进行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 第65-72页 |
·混凝土收缩引起的应力损失(σ_n1) | 第65页 |
·混凝土徐变引起的应力损失(σ_n2) | 第65-67页 |
·钢筋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σ_n3) | 第67-68页 |
·锚具变形及垫圈压实引起的应力损失(σ_n4、σ_n5) | 第68-69页 |
·钢筋与管壁之间的摩阻引起的应力损失(σ_n6) | 第69-70页 |
·台座与钢筋之间的温差引起的应力损失(σ_n7) | 第70页 |
·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σ_n8) | 第70-72页 |
·参照 2005 年铁路桥涵规范进行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 第72-85页 |
·预应力筋与管道之间摩阻引起的应力损失(σ_L1) | 第72-74页 |
·锚头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σ_L2) | 第74-76页 |
·钢筋与台座间的温差引起的应力损失(σ_L3) | 第76页 |
·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σ_L4) | 第76-78页 |
·钢筋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σ_L5) | 第78-80页 |
·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应力损失(σ_L6) | 第80-85页 |
·梁的刚度、频率和有效预应力关系 | 第85-91页 |
·普通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刚度的计算方法 | 第85-87页 |
·传统的频率计算模型 | 第87-88页 |
·已有的预应力梁的刚度修正与频率计算公式 | 第88-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6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