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选题背景由于合作模式的不成熟导致其自身效益无法实现 | 第10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述评 | 第14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概述 | 第17-25页 |
·校企合作的内涵及其意义 | 第17-18页 |
·校企合作的内涵 | 第17页 |
·校企合作的模式 | 第17页 |
·校企合作的意义 | 第17-18页 |
·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 第18-21页 |
·企业社会责任之理论起源 | 第19-20页 |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 第20页 |
·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征 | 第20-21页 |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影响 | 第21-25页 |
·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价值的实证分析 | 第21页 |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 第21-22页 |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 | 第22页 |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影响 | 第22-23页 |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文化功能的影响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校企合作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 | 第25-33页 |
·企业对其在校企合作中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和现状 | 第25-29页 |
·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及在合作中履行社会责任认知态度 | 第25-26页 |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容 | 第26页 |
·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内部因素 | 第26-27页 |
·制约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外部因素 | 第27-28页 |
·激励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履行社会责任的因素 | 第28-29页 |
·企业认为在校企合作中学校的改进措施 | 第29页 |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33页 |
·政府政策上的缺陷 | 第29-30页 |
·企业管理层素质参差不齐 | 第30页 |
·企业经济效益至上,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意识 | 第30页 |
·企业主体缺乏建立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意识 | 第30-31页 |
·当前社会人力资源充裕,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缺失 | 第31页 |
·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资金和资源投入难以持续保障 | 第31-32页 |
·企业校企合作的内驱力不足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国内外校企合作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功经验 | 第33-39页 |
·德国的成功经验 | 第33-35页 |
·德国企业配合政府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 第33页 |
·德国企业校企合作的方式以企业为主 | 第33-34页 |
·德国企业引导着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校内实践性教学 | 第34页 |
·德国企业担负职业实践教育经费的筹措 | 第34页 |
·企业担负考核、评估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成果的责任 | 第34-35页 |
·国内某集团公司在校企合作中履行社会责任的成功案例 | 第35-39页 |
·某集团公司与合作学校简介 | 第35页 |
·该集团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履行社会责任的做法 | 第35-39页 |
第五章 促使企业履行校企合作社会责任的基本对策 | 第39-47页 |
·政府引导和推进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承担社会责任 | 第39-41页 |
·构建校企合作的利益共赢机制 | 第41-43页 |
·构建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联合培育人才的互动机制 | 第42页 |
·构建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培育人才的管理运行体系 | 第42-43页 |
·开拓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体系机制 | 第43页 |
·强化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 第43-45页 |
·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共同组建师资队伍 | 第45-46页 |
·企业利用其优势的实践资源提高学校教师的质量 | 第45页 |
·学校可以利用其优势的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 第45页 |
·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科技研发合作,推动“产、学、研”的进一步融合 | 第45-46页 |
·进一步创新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运行模式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