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图和附表清单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 第13页 |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与分析 | 第13-17页 |
·多体系统动力学国内外现状与分析 | 第13-15页 |
·汽车系统动力学仿真的国内外现状与分析 | 第15-17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多体系统动力学与虚拟样机技术 | 第19-25页 |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虚拟样机技术 | 第21-24页 |
·虚拟样机技术在汽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ADAMS软件简介 | 第22-23页 |
·ADAMS重要组成模块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基于ADAMS/Car的SUV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25-41页 |
·ADAMS中整车建模基础 | 第25-27页 |
·整车建模子系统 | 第25-26页 |
·整车建模步骤及建模参数 | 第26-27页 |
·整车建模原始数据 | 第27页 |
·建立前悬架子系统模型 | 第27-31页 |
·前悬架结构原理 | 第27-28页 |
·建立前悬架多刚体模型 | 第28-30页 |
·前悬架阻尼与弹簧特性 | 第30-31页 |
·建立后悬架子系统模型 | 第31-34页 |
·钢板弹簧结构原理 | 第31-32页 |
·建立钢板弹簧多体模型 | 第32-33页 |
·建立后悬架子系统模型 | 第33-34页 |
·后悬架阻尼特性 | 第34页 |
·建立横向稳定杆子系统模型 | 第34-36页 |
·建立车身子系统模型 | 第36-37页 |
·建立转向器子系统模型 | 第37-38页 |
·建立轮胎子系统模型 | 第38-39页 |
·组装整车系统模型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刚柔耦合前悬架子系统的建立及仿真分析 | 第41-47页 |
·悬架系统中的柔性元件 | 第41-42页 |
·橡胶弹性衬套 | 第41-42页 |
·柔性结构件 | 第42页 |
·前轮定位参数介绍 | 第42-43页 |
·多刚体前悬架子系统模型的柔化试验 | 第43-45页 |
·柔化试验过程 | 第43-44页 |
·柔化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4-45页 |
·刚柔耦合悬架子系统模型的建立及仿真分析 | 第45-46页 |
·刚柔耦合悬架子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45页 |
·基于刚柔耦合悬架子系统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基于刚柔耦合模型的悬架多目标优化 | 第47-55页 |
·确定优化目标 | 第47页 |
·选择优化方法 | 第47-48页 |
·建立多目标优化函数 | 第48-50页 |
·选择优化设计变量 | 第50-51页 |
·定义优化设计变量 | 第51-52页 |
·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SUV整车性能仿真分析 | 第55-73页 |
·整车仿真步骤 | 第55-56页 |
·整车性能仿真类型 | 第56-57页 |
·整车操稳性仿真 | 第57-62页 |
·角阶跃转向试验 | 第57-60页 |
·转向回正性试验 | 第60-62页 |
·整车平顺性仿真 | 第62-67页 |
·正弦波扫描激励下的整车振动分析 | 第63页 |
·随机不平路面试验 | 第63-65页 |
·脉冲输入试验 | 第65-67页 |
·刚柔耦合悬架子系统对整车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67-72页 |
·对整车操稳性的影响分析 | 第67-70页 |
·对整车平顺性的影响分析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