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及其在性别角色上的差异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7-9页
图表目录第9-10页
1 引言第10-12页
   ·问题提出第10-11页
   ·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2 文献综述第12-17页
   ·失恋应对方式的研究第12-14页
     ·失恋的定义第12页
     ·应对方式的定义第12-13页
     ·失恋应对方式的测量第13页
     ·失恋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第13-14页
   ·性别角色的研究第14-16页
     ·性别角色的定义第14页
     ·性别角色的类型第14-15页
     ·性别角色的测量第15页
     ·性别角色的相关变量第15-16页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6-17页
3 研究思路第17-20页
   ·研究方法第17页
   ·研究样本的选取第17-18页
     ·质性分析材料第17页
     ·问卷调查样本第17-18页
   ·研究工具第18-19页
     ·失恋应对方式问卷第18页
     ·性别角色量表第18-19页
   ·研究内容第19-20页
4 研究结果第20-28页
   ·大学生失恋后的主要应对方式第20-22页
   ·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的总体特征第22页
   ·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的个体背景变量差异第22-26页
     ·男女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的差异第22-23页
     ·文理科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的差异第23页
     ·不同年级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的差异第23-24页
     ·不同恋爱经历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的差异第24-25页
     ·不同失恋次数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的差异第25页
     ·主动和被动失恋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第25-26页
   ·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在性别角色类型上的差异第26-28页
5 分析与讨论第28-34页
   ·不同失恋应对方式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第28-30页
     ·认知重建第28页
     ·情绪宣泄第28-29页
     ·寻求转移第29页
     ·沉溺第29-30页
     ·逃避第30页
     ·攻击第30页
   ·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在性别角色类型上的差异成因分析第30-31页
   ·消极应对失恋事件的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对策第31-34页
     ·加强高年级大学生的情商教育第31-32页
     ·鼓励男大学生参与团体辅导课程第32页
     ·加强未分化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第32-34页
6 研究结论第34-35页
7 研究的创新、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第35-36页
致谢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40页
附录第40-42页
 附录 1: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量表第40-41页
 附录 2:性别角色量表第41-42页
 附录 3:作者论文及科研成果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中的享乐主义现象研究
下一篇: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