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文中所用符号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汽车 NVH 性能的意义 | 第9页 |
| ·研究振动非线性的意义 | 第9-10页 |
|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0-13页 |
| ·汽车 NVH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振动非线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轻卡驾驶室 NVH 仿真模型的建立与模态分析 | 第15-30页 |
| ·驾驶室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模态分析 | 第15-21页 |
| ·驾驶室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5-18页 |
| ·驾驶室结构模态计算 | 第18-20页 |
| ·驾驶室结构模态试验 | 第20-21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结果对比 | 第21页 |
| ·驾驶室声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声学模态分析 | 第21-24页 |
| ·驾驶室声腔模型建立的原则 | 第21-22页 |
| ·驾驶室声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2页 |
| ·驾驶室声学模态计算 | 第22-24页 |
| ·驾驶室声固耦合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耦合模态分析 | 第24-28页 |
| ·驾驶室声固耦合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5页 |
| ·耦合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 ·耦合模态计算结果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轻卡整车系统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 第30-41页 |
| ·多体系统动力学简介 | 第30-33页 |
| ·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概述 | 第30页 |
| ·Adams 软件多刚体动力学分析步骤 | 第30-33页 |
| ·建模的思路和策略 | 第33-34页 |
| ·各子系统模块的建立 | 第34-38页 |
| ·前桥模块的建立 | 第34-35页 |
| ·后桥模块的建立 | 第35页 |
| ·钢板弹簧模块的建立 | 第35-36页 |
| ·车架模块的建立 | 第36-37页 |
| ·驾驶室模块的建立 | 第37页 |
| ·轮胎模块的建立 | 第37-38页 |
| ·整车模型的装配 | 第38页 |
| ·整车模型动力学分析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随机激励下橡胶支承的数学建模 | 第41-51页 |
| ·橡胶支承动态特性测试方法 | 第41-43页 |
| ·测试原理及试验方案 | 第41-42页 |
| ·试验数据的预处理 | 第42-43页 |
| ·橡胶支承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3-49页 |
| ·正弦激励下橡胶支承的数学建模 | 第43-45页 |
| ·随机激励下橡胶支承的数学建模 | 第45-48页 |
| ·随机激励下橡胶支承数学模型的验证 | 第48-49页 |
| ·橡胶支承上端信号的获取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轻卡驾驶室 NVH 特性分析 | 第51-68页 |
| ·驾驶室振动分析 | 第51-56页 |
| ·基于模态的强迫响应理论基础 | 第51-52页 |
| ·振动分析边界条件 | 第52-53页 |
| ·驾驶室振动响应预测 | 第53-56页 |
| ·驾驶室声学分析 | 第56-64页 |
| ·声学基础 | 第56-60页 |
| ·声学分析边界条件 | 第60页 |
| ·声压检测点位置 | 第60-61页 |
| ·耦合声场仿真结果 | 第61-63页 |
| ·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 第63-64页 |
| ·驾驶室声学板块贡献量分析 | 第64-67页 |
| ·声学有限元板块贡献量理论基础 | 第64页 |
| ·驾驶室板件声学贡献量分析 | 第64-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 ·全文总结 | 第68-69页 |
| ·展望 | 第69-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