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数学反例的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数学反例的定义 | 第9页 |
·数学反例的类型 | 第9-10页 |
·反例在教学中作用的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深化概念教学的有效手段 | 第10-11页 |
·纠正错误的有效方法 | 第11页 |
·鉴别假命题的常用工具 | 第11-12页 |
·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 第12页 |
·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限性,推动数学向前发展 | 第12-14页 |
第三章 反例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 第14-2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被试 | 第14页 |
·研究工具 | 第14页 |
·数据处理 | 第14页 |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14-22页 |
·教师对反例及其作用和构造方法的了解情况 | 第14-16页 |
·教师使用反例的情况及动因 | 第16-17页 |
·教师使用反例的形式 | 第17-18页 |
·教师所使用反例的来源 | 第18-19页 |
·教师使用反例的效果 | 第19-20页 |
·教师使用反例的困难 | 第20页 |
·影响教师使用反例的因素 | 第20-22页 |
·结论与反思 | 第22-24页 |
·结论 | 第22-23页 |
·反思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反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 第24-34页 |
·两个教学案例 | 第24-29页 |
·关于“一个数学命题”的教学案例 | 第24-27页 |
·关于“一个数学题”的教学案例 | 第27-29页 |
·使用反例教学的时机 | 第29-32页 |
·当学生对内涵较丰富的知识感知不全面时 | 第29页 |
·当某些知识易使学生认知活动产生负迁移时 | 第29页 |
·当思维受消极定势影响时 | 第29-30页 |
·当解题过程被表面现象干扰时 | 第30页 |
·当学生迷惑不解时 | 第30-31页 |
·当学生无力改错、防错时 | 第31-32页 |
·使用反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第32-34页 |
·不能过早进行反例教学,否则会主次颠倒 | 第32-33页 |
·不能过于强调使用反例,否则会给学生造成困扰或心理压力 | 第33-34页 |
第五章 提供几种反例的构造方法 | 第34-42页 |
·通过寻找恰当的特例构造反例 | 第34页 |
·考虑极端情况构造反例 | 第34-35页 |
·通过直观几何图形构造反例 | 第35-36页 |
·通过分析命题中的隐含条件构造反例 | 第36页 |
·克服思维定势展开想象构造反例 | 第36-37页 |
·通过逐步逼近构造反例 | 第37-38页 |
·利用集合的交集构造反例 | 第38页 |
·通过类比的方法构造反例 | 第38-40页 |
·通过简单运算的叠加构造反例 | 第40页 |
·利用析取法构造反例 | 第40-42页 |
第六章 例谈反例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 第42-46页 |
·列举筛选法 | 第42-43页 |
·反设逆推法 | 第43-44页 |
·顺推寻阻法 | 第44-46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1 | 第49-51页 |
附录 2 | 第51-54页 |
附录 3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