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选题的目的 | 第14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6-18页 |
第2章 藏北简介及藏传佛教概述 | 第18-28页 |
·藏北概况 | 第18-25页 |
·历史沿革 | 第18-20页 |
·地理概况 | 第20-21页 |
·气候特征 | 第21页 |
·资源状况 | 第21-23页 |
·文化、风俗特色 | 第23-25页 |
·藏北藏传佛教概述 | 第25-26页 |
·藏传佛教简介 | 第25页 |
·藏北藏传佛教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25页 |
·藏北藏传佛教文化源流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藏北藏传佛教寺院分布、选址、布局及建筑组成 | 第28-48页 |
·寺院分布特点 | 第28-31页 |
·宁玛派寺院分布特点 | 第28-29页 |
·噶举派寺院分布特点 | 第29-30页 |
·萨迦派寺院分布特点 | 第30页 |
·格鲁派寺院分布特点 | 第30-31页 |
·寺院选址 | 第31-37页 |
·影响寺院选址的因素 | 第31-34页 |
·寺院选址特点 | 第34-37页 |
·寺院布局 | 第37-42页 |
·总平面布局形式 | 第38-39页 |
·总平面布局特点 | 第39-42页 |
·寺院建筑组成 | 第42-46页 |
·寺院的基本类型 | 第42-43页 |
·寺院建筑的类型 | 第43-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藏北藏传佛教寺院分析 | 第48-76页 |
·宁玛派寺院分析 | 第48-54页 |
·宁玛派派系特点 | 第48页 |
·宁玛派佛事活动 | 第48-49页 |
·宁玛派寺院建筑分析 | 第49-54页 |
·噶举派寺院分析 | 第54-63页 |
·噶举派派系特点 | 第54-55页 |
·噶举派佛事活动 | 第55-56页 |
·噶举派寺院建筑分析 | 第56-63页 |
·萨迦派寺院分析 | 第63-66页 |
·萨迦派派系特点 | 第63-64页 |
·萨迦派佛事活动 | 第64页 |
·萨迦派寺院建筑分析 | 第64-66页 |
·格鲁派寺院分析 | 第66-74页 |
·格鲁派派系特点 | 第66-67页 |
·格鲁派佛事活动 | 第67页 |
·格鲁派寺院建筑分析 | 第67-74页 |
·小结 | 第74-76页 |
第5章 藏北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特点 | 第76-92页 |
·建筑平面及立面特点 | 第76-83页 |
·大殿的平面形制 | 第76-80页 |
·僧舍的平面形制 | 第80页 |
·立面形制 | 第80-83页 |
·建筑结构特点 | 第83-85页 |
·墙体 | 第83-84页 |
·木构架 | 第84-85页 |
·柱网 | 第85页 |
·建筑装饰特点 | 第85-87页 |
·建筑色彩 | 第85-86页 |
·建筑装饰图案 | 第86-87页 |
·建筑材料特点 | 第87-89页 |
·地面与屋面 | 第87-88页 |
·墙体 | 第88-89页 |
·小结 | 第89-92页 |
第6章 藏传佛教壁画特点 | 第92-110页 |
·藏传佛教绘画发展史概述 | 第92-94页 |
·藏传佛教画派源流 | 第94-98页 |
·齐乌岗巴画派 | 第94-95页 |
·勉唐画派 | 第95-96页 |
·钦则画派 | 第96-97页 |
·嘎赤画派 | 第97页 |
·新勉唐画派 | 第97-98页 |
·大殿壁画内容与特点分析 | 第98-102页 |
·概述 | 第98-99页 |
·门廊壁画内容及特点 | 第99-100页 |
·经堂墙壁内容与特点 | 第100-101页 |
·经堂中部采光井墙壁壁画内容及特点 | 第101-102页 |
·佛殿壁画内容与特点 | 第102页 |
·邦纳寺壁画内容特点分析 | 第102-108页 |
·邦纳寺概述 | 第102-104页 |
·构图特征 | 第104页 |
·空间壁画内容特点 | 第104-108页 |
·小结 | 第108-110页 |
结语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成果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