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注释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 第15-19页 |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组成 | 第15-18页 |
·结构健康监测面临的问题 | 第18-19页 |
·多主体协作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海缆路由与损伤探测系统 | 第21-22页 |
·海缆路由与损伤探测方法概述 | 第21-2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页 |
·本文研究方法及目标 | 第22-23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多主体技术及其在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中的主体实现 | 第25-35页 |
·主体技术 | 第25-27页 |
·主体概念与模型 | 第25页 |
·主体体系结构 | 第25-27页 |
·多主体技术 | 第27-30页 |
·多主体概念与体系结构 | 第27-29页 |
·主体间的通信 | 第29-30页 |
·多主体协作 | 第30页 |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中的主体实现 | 第30-34页 |
·主体类型及定义 | 第31-33页 |
·多主体系统框架与层次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基于多主体技术的光纤智能健康监测系统建立 | 第35-50页 |
·系统配置与传感器布局 | 第35-36页 |
·系统模型建立 | 第35-36页 |
·传感主体定义及位置 | 第36页 |
·多区域监测的多主体系统静载损伤辨识研究 | 第36-39页 |
·静载损伤辨识原理 | 第36-38页 |
·偏差及网络误差确定 | 第38页 |
·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 | 第38-39页 |
·基于多主体网络协作的结构局部损伤聚焦辨识研究 | 第39-44页 |
·结构局部损伤聚焦辨识原理 | 第39-40页 |
·光纤传感网络协作模型建立 | 第40-42页 |
·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 | 第42-44页 |
·基于光导开关切换技术的多主体网络自诊断/自修复研究 | 第44-49页 |
·光开关切换技术及应用原理 | 第44-45页 |
·光开关光路切换实验 | 第45-47页 |
·基于光开关的网络自诊断/自修复方案设计 | 第47-49页 |
·方案可行性分析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多主体光纤智能健康监测系统实验验证 | 第50-60页 |
·实验系统 | 第50-51页 |
·多区域监测的多主体系统静载损伤识别实验验证 | 第51-53页 |
·实验过程 | 第51-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基于多主体网络协作的结构局部损伤聚焦辨识实验验证 | 第53-56页 |
·协作模型一验证实验 | 第54-55页 |
·协作模型二验证实验 | 第55-56页 |
·基于光开关技术的多主体网络自诊断/自修复实验验证 | 第56-59页 |
·实验过程 | 第56-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海缆路由与损伤探测天线阵及系统设计 | 第60-74页 |
·探测原理与模型建立 | 第60-63页 |
·有源交流电磁法探测原理 | 第60-61页 |
·单根探棒探测模型建立 | 第61-63页 |
·五棒式边长可调型天线阵列设计 | 第63-66页 |
·探棒数量及排布形式优化 | 第63页 |
·五探棒天线阵列模型建立 | 第63-64页 |
·阵列探测方法 | 第64-66页 |
·数值模拟与参数优化 | 第66-69页 |
·海缆偏距与埋深对探棒感应电动势影响 | 第66-67页 |
·阵列边长对探棒感应电动势影响 | 第67-69页 |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第69-72页 |
·实验系统 | 第69页 |
·实验方案与结果分析 | 第69-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全文总结 | 第74-75页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