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戏剧文学论文--电影剧本、电视剧本、广播剧本论文

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引言第11-34页
 第一节 张爱玲电影剧本创作概览第12-29页
  一、上海时期(1946—1949)第14-23页
  二、香港时期(1957—1965)第23-29页
 第二节 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概况第29-32页
  一、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第29-30页
  二、香港的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第30-31页
  三、台湾的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第31页
  四、海外的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第31-32页
 第三节 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方法第32-34页
  一、文本阐释法第32-33页
  二、比较研究法第33-34页
第一章 张爱玲的电影艺术观第34-57页
 第一节 张爱玲关于电影题材的主张第35-49页
  一、中国电影要“中国”化第35-38页
  二、中国电影要关怀社会问题第38-49页
 第二节 张爱玲对电影叙事策略的主张第49-57页
  一、“电影喜剧性”论第49-51页
  二、“平稳而接近许多人”论第51-53页
  三、“细节考究”论第53-55页
  四、“把握观众心理”论第55-57页
第二章 张爱玲电影剧本人物形象第57-107页
 第一节 中产阶级形象塑造第57-73页
  一、推中产阶级至银幕中央第58-60页
  二、“公寓式”文化寓言模型第60-65页
  三、中产阶级生命态度观照第65-70页
  四、中产阶级形象的经典意义第70-73页
 第二节 女性形象书写第73-89页
  一、男性电影编剧对女性的“凝视”第73-74页
  二、颠覆男性“凝视”的原创性起点第74-76页
  三、性别的原生态呈现第76-85页
  四、对抗父权的反叛之音第85-89页
 第三节 多元文化都市人物的形象展示第89-107页
  一、不安的香港土生族群镜像第92-95页
  二、焦虑的香港移民族群镜像第95-98页
  三、开明的香港新生代族群镜像第98-102页
  四、多元文化集于一身的都市人物镜像第102-107页
第三章 张爱玲电影剧本叙事策略第107-204页
 第一节 悲与喜的换位书写第108-116页
  一、喜剧精神的守望:思想与智慧的化合第109-113页
  二、喜剧的表现策略第113-116页
 第二节 风俗喜剧之形成第116-126页
  一、喜剧性构思中含着悲酸第117-122页
  二、寓谐于庄的喜剧艺术第122-126页
 第三节 “惊险电影”式风俗喜剧叙事结构——《太太万岁》《情场如战场》个案论析第126-138页
  一、“惊险电影”式叙事第127-130页
  二、“惊险电影”式结构第130-138页
 第四节 “好莱坞”式中国版叙事策略——《情场如战场》《一曲难忘》《魂归离恨天》个案分析第138-155页
  一、“好莱坞”式故事桥段第138-147页
  二、“好莱坞”式类型片题材第147-149页
  三、“好莱坞”式爱情剧冲突第149-151页
  四、“好莱坞”式人物塑造第151-155页
 第五节 倒金字塔设置第155-184页
  一、情节:“一个好看的故事”第159-168页
  二、人物:“类型式再现”第168-173页
  三、主题:寓言式文化指涉第173-181页
  四、冲突:抵向大文化圈第181-184页
 第六节 “白描式”电影叙事第184-204页
  一、点到为止的场景描写第184-188页
  二、干净利落的场景转换第188-193页
  三、简净清爽的对白设计第193-204页
第四章 张爱玲电影剧本戏剧结构第204-266页
 第一节 “标准电影剧本格式”书写第206-236页
  一、“三段式结构模式”第208-218页
  二、路标式的主题牵引动作第218-224页
  三、饱满的戏剧冲突第224-229页
  四、凡人的性格贯穿故事第229-236页
 第二节 “电影剧本系统”的元素效应第236-266页
  一、开端结局:“凤头”“豹尾”效应第236-253页
  二、情节点设置:“钩住”效应第253-257页
  三、场面设置:“信息”效应第257-266页
余论第266-268页
附录第268-273页
参考文献第273-283页
后记第283-284页

论文共2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传统的再生:中国文学经典在马来西亚的伦理接受
下一篇:句法与语篇:汉语叙事中实体首现的规律与无定构式的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