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工作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文

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导论第12-21页
 一、研究意义第12-14页
 二、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第14-17页
 三、文章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19页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9-20页
 五、研究方法第20-21页
第一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时代课题第21-33页
 一、青年价值观迷茫与失落的现实问题第21-25页
  (一)建国以来青年价值观演变第21-23页
  (二)影响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因素第23-24页
  (三)青年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4-25页
 二、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背景第25-28页
  (一)新左派思潮第25-26页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第26-27页
  (三)自由主义思潮第27页
  (四)民族主义思潮第27页
  (五)民粹主义思潮第27-28页
  (六)新儒家思潮第28页
 三、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任务第28-33页
  (一)当代青年思想的总体状况第29-30页
  (二)引导教育青年的目标第30-31页
  (三)引导教育青年的基本任务第31-33页
第二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历史返顾第33-42页
 一、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历史演进第33-37页
  (一)1949-1976 年的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第33-35页
  (二)1976. 10—现在的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第35-37页
 二、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历史经验第37-39页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青年思想道德教育为首的思想第37页
  (二)整体规划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第37-38页
  (三)遵循青年思想道德建设基本的原则第38-39页
  (四)不断丰富和创新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方法第39页
 三、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历史教训第39-42页
  (一)忽软忽硬,摆位摇摆第39-40页
  (二)强调社会本位,忽视青年的主体价值第40页
  (三)脱离现实,缺乏体验第40-41页
  (四)理论建设滞后,队伍建设薄弱第41页
  (五)合力尚未形成,制度缺乏保障第41-42页
第三章 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比较分析第42-59页
 一、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积极要素第42-46页
  (一)“三纲五常”与名教观念第42-43页
  (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是中华民国时期的核心价值观第43-44页
  (三)从传统核心价值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44-46页
 二、国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第46-54页
  (一)西方价值观教育及启示第46-51页
  (二)新加坡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及启示第51-54页
 三、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兼蓄理念第54-59页
  (一)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根基第54-57页
  (二)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视野第57-58页
  (三)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创新第58-59页
第四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第59-69页
 一、教育的主流性原则第59-61页
  (一)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旋律第59-60页
  (二)多元化价值观下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流性原则第60-61页
 二、教育的主导性原则第61-64页
  (一)主导性原则的内涵第61-62页
  (二)主导性教育的原则第62-63页
  (三)主导性教育原则实现途径第63-64页
 三、教育的主体性原则第64-69页
  (一)主体性教育的内涵第65页
  (二)主体性教育在中国的现状第65-66页
  (三)主体性教育的目标第66-67页
  (四)主体性教育对策措施第67-69页
第五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法途径第69-81页
 一、人文关怀的方法第69-72页
  (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本思想——人文关怀第69页
  (二)当代中国人文关怀的价值指向第69-70页
  (三)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人文目标第70-72页
 二、心理疏导的方法第72-75页
  (一)心理疏导的内涵和特征第72-74页
  (二)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作用第74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入心理疏导的主要途径第74-75页
 三、“三贴近”的方法第75-77页
  (一)“三贴近”的内涵和意义第75-76页
  (二)“三贴近”促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第76-77页
 四、文化育人的方法第77-81页
  (一)文化育人,要加强灵魂和精髓的建设第77-78页
  (二)文化育人,加强文化载体建设第78-79页
  (三)文化育人,关键是教育青年第79-81页
第六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工作体系第81-92页
 一、党团组织体系第81-84页
  (一)党团组织在青年核心价值教育中的作用第81-83页
  (二)学校党团组织对青年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途径第83-84页
 二、学校教育体系第84-86页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是青年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首要渠道第84-85页
  (二)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阵地第85-86页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青年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第86页
 三、公共传媒体系第86-89页
  (一)公共传媒的公共性和功能第87页
  (二)公共传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第87-89页
  (三)公共传媒引领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第89页
 四、法规制度体系第89-92页
  (一)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第90页
  (二)国外核心价值教育中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保障第90页
  (三)完善法律法规,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第90-92页
第七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经验提升第92-110页
 一、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透视第92-97页
  (一)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由来和特点第92-93页
  (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主要载体第93-95页
  (三)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对策措施第95-97页
 二、“抗震救灾精神”的写照第97-101页
  (一)“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果的突出体现第97-98页
  (二)“抗震救灾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启示第98-100页
  (三)从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中汲取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精神力量第100-101页
 三、“奥运精神”的升华第101-105页
  (一)“奥运精神”的产生第101-102页
  (二)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第102-103页
  (三)“奥运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致性第103-104页
  (四)以“奥运精神”促进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第104-105页
 四、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育发第105-110页
  (一)弘扬志愿精神与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在统一第105-106页
  (二)志愿服务是加强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第106-107页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第107-110页
结语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4页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中国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研究
下一篇:青薯9号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和农杆菌介导ERFs转录因子的转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