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2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1-19页 |
(一)问题阐释 | 第11-15页 |
(二)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15-19页 |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9-2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解读 | 第21-34页 |
一、本文研究问题的时间界定 | 第21-23页 |
(一)“当代中国”的概念 | 第21-22页 |
(二)中国法律建设历史进程 | 第22-23页 |
二、农民的内涵与外延 | 第23-26页 |
(一)农民的内涵 | 第24-25页 |
(二)农民的外延 | 第25-26页 |
三、法律素质与法律教育 | 第26-34页 |
(一)法律素质构成 | 第26-28页 |
(二)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 第28-31页 |
(三)农民法律素质教育与普法 | 第31-34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 第34-54页 |
一、当代中国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现状 | 第34-47页 |
(一)受教育者主体法律素质偏低 | 第34-40页 |
(二)教育者主体缺失 | 第40-44页 |
(三)教育方法缺少多样性 | 第44-46页 |
(四)教育内容缺少针对性 | 第46页 |
(五)教育环境复杂 | 第46-47页 |
二、当代中国农民法律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 | 第47-54页 |
(一)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 第47-52页 |
(二)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 第52-54页 |
第三章 确定教育内容奠定法律素质的知识基础 | 第54-71页 |
一、确定农民法律素质教育内容的依据与原则 | 第54-63页 |
(一)确定农民法律素质教育内容的依据 | 第54-57页 |
(二)确定农民法律素质教育内容的原则 | 第57-63页 |
二、当代中国农民法律素质教育观念层面的教育内容 | 第63-67页 |
(一)平等观念 | 第64页 |
(二)主体观念 | 第64-65页 |
(三)法治观念 | 第65页 |
(四)权利义务观念 | 第65-66页 |
(五)程序正义观念 | 第66-67页 |
三、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知识层面的教育内容 | 第67-71页 |
(一)必要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知识 | 第67页 |
(二)必备的《刑法》《刑事诉讼法》的相关知识 | 第67-68页 |
(三)掌握《民法》的相关知识 | 第68-69页 |
(四)了解《行政法》的相关知识 | 第69页 |
(五)商法、经济法(关于合伙的规定) | 第69页 |
(六)相关的《社会法》的规定 | 第69-70页 |
(七)相关的程序法的规定 | 第70页 |
(八)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 第70-71页 |
第四章 转变传统观念提升农民法律意识 | 第71-87页 |
一、法律意识与传统观念 | 第71-80页 |
(一)法律意识与公民意识 | 第71-73页 |
(二)农民法律意识现状 | 第73-77页 |
(三)传统观念对于农民法律意识的影响 | 第77-80页 |
二、中国农民法律意识提升的内容 | 第80-84页 |
(一)法律权威意识 | 第81页 |
(二)司法公正意识 | 第81-82页 |
(三)参与意识 | 第82-83页 |
(四)责任意识 | 第83-84页 |
三、中国农民法律意识提升路径 | 第84-87页 |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 第84页 |
(二)营造农村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 | 第84-85页 |
(三)营造农民学法、用法、守法的氛围 | 第85-87页 |
第五章 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高农民法律行为能力 | 第87-108页 |
一、当代中国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 | 第87-88页 |
(一)当代中国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 | 第87-88页 |
(二)当代中国农民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 | 第88页 |
二、培养农民法律思维方式的基础条件 | 第88-105页 |
(一)经济基础——发展农村经济 | 第89-93页 |
(二)知识基础——发展农村教育 | 第93-97页 |
(三)思想基础——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 第97-99页 |
(四)媒介基础——充分利用农村大众传播媒介 | 第99-102页 |
(五)制度基础——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 第102-104页 |
(六)法治环境基础——不断完善农村的法治建设 | 第104-105页 |
三、当代中国农民法律行为方式的养成及路径 | 第105-108页 |
(一)国家的宏观总体部署与规划 | 第105-106页 |
(二)社会的积极介入与环境营造 | 第106页 |
(三)农民自觉参与法的实施过程 | 第106-108页 |
结论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6页 |
附录 | 第116-118页 |
后记 | 第118-119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