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驾驶室及车身论文--车身论文

基于热成形高强钢板的车身结构轻量化分析与优化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5页
   ·论文选题背景及课题来源第13-15页
     ·课题研究背景第13-14页
     ·课题来源第14-15页
   ·国内外车身轻量化技术发展现状第15-23页
     ·新材料实现车身轻量化第15-18页
     ·结构优化设计实现车身轻量化第18-20页
     ·新的车身制造工艺与成形技术第20-23页
   ·车身轻量化技术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第23-32页
     ·高强度钢板的基础性能和力学行为表征第23-25页
     ·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数值模拟第25-27页
     ·基于高强度钢板的车身结构多目标优化第27-29页
     ·综合减重优化的 MSOT 方法建立第29-32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2-35页
第二章 高强度热成形钢的基础性能和力学表征第35-59页
   ·引言第35页
   ·热成形钢的组织性能和工艺第35-42页
     ·组织性能第35-37页
     ·热处理工艺第37-42页
   ·热成形钢的冷态力学性能及本构关系第42-46页
     ·冷态拉伸试验研究第42-45页
     ·本构关系第45-46页
   ·热成形钢的热态力学性能及本构关系第46-53页
     ·热态拉伸试验研究第46-49页
     ·热态材料模型第49-53页
   ·热成形钢高温成形极限第53-57页
     ·试验目的和方法第53-55页
     ·试验结果分析第55-57页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三章 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数值模拟第59-83页
   ·引言第59-60页
   ·热冲压成形的机理第60-61页
   ·热冲压有限变形理论第61-67页
     ·热冲压成形中单元模型第61-64页
     ·热弹塑性本构关系和屈服准则第64-65页
     ·接触和摩擦模型第65-67页
   ·热冲压成形中热力学分析第67-69页
   ·热冲压成形中热力耦合有限元列式求解第69-71页
     ·有限控制方程的显示积分算法第69-70页
     ·显示积分算法的稳定条件第70-71页
   ·典型车身部件热成形数值模拟分析第71-82页
     ·车身热成形部件展开反求第71-74页
       ·反向模拟反求方法的基本原理第71-72页
       ·成形件展开分析第72-74页
     ·车身部件热成形工艺参数研究第74-79页
       ·热冲压成形有限元模型建立第75-76页
       ·压边力对部件的成形性能影响分析第76-77页
       ·摩擦系数对部件成形性能影响分析第77-78页
       ·冲压速度对部件成形性能影响分析第78-79页
     ·车身部件热成形数值模拟第79-82页
       ·压边和成形后结果分析第79-80页
       ·保压和淬火后结果分析第80-82页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四章 多维因素下车身结构性能仿真分析第83-113页
   ·引言第83页
   ·车身结构静动态特性分析第83-90页
     ·白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83-84页
     ·白车身静刚度分析第84-88页
       ·边界条件第85页
       ·静刚度计算与结果分析第85-88页
     ·白车身模态分析第88-90页
       ·车身结构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第88-89页
       ·模态计算与结果分析第89-90页
   ·车身结构强度分析第90-95页
     ·车身结构强度分析的基本理论第90-92页
     ·有限元模型及边界条件第92-93页
     ·结构强度计算与结果分析第93-95页
   ·车身结构碰撞仿真分析第95-112页
     ·碰撞仿真的基本理论第95-96页
     ·40%正面偏置障碍壁碰撞分析第96-106页
       ·碰撞模型的建立第96-99页
       ·碰撞仿真结果分析第99-106页
     ·侧面碰撞仿真分析第106-112页
       ·碰撞模型的建立第106-107页
       ·碰撞仿真结果分析第107-112页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第五章 高强度钢板材料分布规律与轻量化目标零件选择第113-133页
   ·引言第113页
   ·车身结构受力特征分析第113-117页
     ·基于正碰的受力特征分析第113-114页
     ·基于侧碰的受力特征分析第114-115页
     ·基于疲劳工况和静动态的受力特征分析第115-117页
   ·白车身高强度钢板分布规律和方案第117-120页
     ·白车身结构高强度钢板选用因素第117-118页
     ·白车身结构高强度钢板分布规律第118-120页
   ·白车身轻量化目标零部件选择第120-132页
     ·灵敏度分析模型的设定和参与零部件的筛选第120-123页
     ·直接灵敏度分析第123-128页
     ·相对灵敏度分析第128-132页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第六章 车身板厚结构多目标优化第133-165页
   ·引言第133页
   ·车身板厚结构多目标优化的基本理论第133-146页
     ·试验设计第134-138页
       ·全因子设计第134-135页
       ·正交数组第135-136页
       ·空间填充设计第136-138页
     ·近似模型第138-142页
       ·响应面方法第138-139页
       ·径向基函数模型第139-141页
       ·克里格模型第141-142页
     ·近似模型的误差分析第142-143页
     ·多目标遗传算法第143-146页
   ·车身板厚结构多目标优化设计的近似模型建立第146-158页
     ·基于静动态性能的试验方案和近似模型建立第146-154页
       ·试验方案设计和响应值计算第146-150页
       ·基于试验方案的主效应和 Pareto 分析第150-151页
       ·基于试验方案的近似模型建立第151-154页
     ·基于碰撞安全性的试验方案和近似模型建立第154-158页
       ·正碰安全性试验方案和近似模型建立第154-155页
       ·侧碰安全性试验方案和近似模型建立第155-158页
   ·车身板厚结构多目标优化方案与计算结果分析第158-163页
     ·基于静动态性能的轻量化优化第158-160页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第158页
       ·优化计算结果分析第158-160页
     ·基于正面碰撞安全性的轻量化优化第160-161页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第160页
       ·优化计算结果分析第160-161页
     ·基于侧面碰撞安全性的轻量化优化第161-163页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第161-162页
       ·优化计算结果分析第162-163页
   ·本章小结第163-165页
第七章 车身板厚结构多目标优化的实验和验证分析第165-183页
   ·引言第165页
   ·车身结构模态实验第165-168页
     ·模态实验系统第165-166页
     ·模态实验方法第166页
     ·模态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66-168页
   ·碰撞实验第168-175页
     ·正面 40%可变形吸能壁障偏置碰撞实验第168-172页
       ·实验系统第168-169页
       ·实验方法第169-170页
       ·实验结果分析与仿真对比第170-172页
     ·侧面碰撞可变形吸能壁障实验第172-175页
       ·实验系统第172页
       ·实验方法第172-173页
       ·实验结果分析与仿真对比第173-175页
   ·车身板厚结构多目标优化效果综合验证第175-181页
     ·车身结构疲劳强度仿真验证第175-177页
     ·正面碰撞安全性仿真验证第177-178页
     ·侧面碰撞安全性仿真验证第178-181页
   ·本章小结第181-183页
总结与展望第183-187页
 论文总结第183-185页
 论文创新点第185页
 展望研究第185-187页
参考文献第187-20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05-207页
致谢第207-208页
附件第208页

论文共2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离散元与有限元自适应耦合方法及在汽车玻璃冲击破坏中的应用
下一篇:大型渡槽的二维半流固耦合模型及其工程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