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 水稻籼粳分类研究 | 第12-14页 |
·形态指数法 | 第12-13页 |
·杂交亲和力法 | 第13页 |
·同工酶法 | 第13页 |
·分子标记分类法 | 第13-14页 |
2. 水稻籼粳杂种不育性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籼粳交不育性表现 | 第14-15页 |
·籼粳杂种不育性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雄配子败育 | 第15页 |
·雌配子败育 | 第15页 |
·花药不开裂 | 第15-16页 |
·雌雄异熟 | 第16页 |
·环境条件的影响 | 第16页 |
·籼粳杂种不育性的遗传机理与模式 | 第16-17页 |
·籼粳杂种育性基因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雌配子育性基因的研究 | 第17页 |
·雄配子育性基因的研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水稻籼粳后代品系的籼粳分类 | 第19-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材料 | 第19页 |
·SSR引物 | 第19页 |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田间种植 | 第19页 |
·籼粳亚种的形态鉴定 | 第19-20页 |
·SSR分子标记检测 | 第20页 |
·数据处理 | 第2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形态指数鉴定结果 | 第20-22页 |
·供试品系籼粳分化的SSR分子标记分析 | 第22-24页 |
·多态性条带的籼粳性判别 | 第22-23页 |
·供试材料籼粳分化成分分析 | 第23-24页 |
3 讨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水稻籼粳交后代品系的育性分析 | 第26-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田间设计 | 第26-27页 |
·育性考察 | 第27页 |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亲本杂交F_1育性表现 | 第27-28页 |
·籼粳交后代品系与不育系杂种一代的育性分析 | 第28-30页 |
·不同组合F_1的育性表现 | 第28页 |
·不同后代品系配组F_1的小穗育性平均值的差异分析 | 第28-30页 |
·籼粳交后代品系的小穗育性分子检测 | 第30-32页 |
·珍汕97B/秀水13后代品系小穗育性QTL分子检测 | 第31-32页 |
·珍汕97B/辽91B后代品系育性QTL分子检测 | 第32页 |
·后代品系的籼粳分化与杂种F_1育性的相关分析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6页 |
·不同籼粳程度后代品系所配组杂种一代育性表现 | 第33-34页 |
·不同籼粳交组合后代品系育性遗传方式 | 第34-35页 |
·籼粳交后代品系的育性价值评价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36-39页 |
1 结论 | 第36-38页 |
·后代籼粳分化分析 | 第36页 |
·不同籼粳交组合后代品系育性遗传方式 | 第36-37页 |
·籼粳交后代品系的育性价值评价 | 第37-38页 |
2 主要创新点 | 第38页 |
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