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 研究路线 | 第11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概述 | 第13-19页 |
2.1 职业教育 | 第13页 |
2.2 现代学徒制 | 第13-14页 |
2.3 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2.3.1 关于现代学徒制的历史研究 | 第14-15页 |
2.3.2 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经济学研究 | 第15页 |
2.3.3 关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 | 第15-16页 |
2.3.4 关于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现状研究 | 第16页 |
2.3.5 关于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趋势研究 | 第16-17页 |
2.4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4.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7页 |
2.4.2 终身教育理论 | 第17-18页 |
2.4.3 全纳教育理论 | 第18-19页 |
第三章 英国学徒制的研究 | 第19-27页 |
3.1 英国传统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 第19-22页 |
3.1.1 封建制度下的学徒制(上)——手工业行会制度下的学徒制(约11-15世纪) | 第19页 |
3.1.2 封建制度下的学徒制(下)——国家干预下的学徒制(约16-18世纪) | 第19-20页 |
3.1.3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学徒制(约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 | 第20-21页 |
3.1.4 二战后传统学徒制的衰落 | 第21-22页 |
3.1.5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改革 | 第22页 |
3.2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现状 | 第22-25页 |
3.2.1 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结构 | 第22-23页 |
3.2.2 现代学徒制的培训领域 | 第23-25页 |
3.2.3 英国学徒制的参与情况 | 第25页 |
3.3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 第25-26页 |
3.4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趋势 | 第26-27页 |
第四章 中国学徒制的研究 | 第27-32页 |
4.1 中国传统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4.1.1 封建制度下的传统学徒制 | 第27页 |
4.1.2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统学徒制 | 第27-28页 |
4.1.3 建国以后的旧学徒制 | 第28页 |
4.2 中国现代学徒制的现状 | 第28-30页 |
4.2.1 现代学徒制的政策走向 | 第29页 |
4.2.2 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 | 第29-30页 |
4.2.3 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 第30页 |
4.3 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困境 | 第30-32页 |
第五章 中英现代学徒制的比较 | 第32-41页 |
5.1 中英两国的文化背景比较 | 第32-33页 |
5.1.1 文化背景的相同点 | 第32页 |
5.1.2 宣传方式的不同点 | 第32-33页 |
5.2 中英现代学徒制的法律框架比较 | 第33-35页 |
5.2.1 中国现代学徒制的法律依据 | 第33页 |
5.2.2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法律依据 | 第33-34页 |
5.2.3 中英现代学徒制法律框架的异同点 | 第34-35页 |
5.3 中英现代学徒制的管理框架比较 | 第35-37页 |
5.3.1 中国现代学徒制管理框架 | 第35页 |
5.3.2 英国现代学徒制管理框架 | 第35-36页 |
5.3.3 中英现代学徒制管理框架的异同点 | 第36-37页 |
5.4 中英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实施比较 | 第37-41页 |
5.4.1 中国现代学徒制教育实施框架 | 第37页 |
5.4.2 英国现代学徒制教育实施框架 | 第37-39页 |
5.4.3 中英现代学徒制实施框架的异同点 | 第39-41页 |
第六章 对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 第41-46页 |
6.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工匠精神” | 第41-42页 |
6.2 给予企业更多的权利,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 第42页 |
6.3 建立法律体系,完善政策推进 | 第42-43页 |
6.4 转变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 第43-44页 |
6.5 统一职业资格,改革考核方式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