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及其紫外诱变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前言 | 第13-22页 |
| ·纤维素乙醇的前景和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纤维素乙醇的前景 | 第13-14页 |
| ·纤维素乙醇工艺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 | 第15页 |
| ·生产纤维素乙醇的限制因素 | 第15-16页 |
| ·纤维素的结构及预处理 | 第16-18页 |
| ·纤维素酶的概述 | 第18-20页 |
| ·纤维素酶的种类 | 第18-19页 |
| ·目前纤维素酶应用存在的缺陷 | 第19-20页 |
| ·产纤维素酶细菌的诱变 | 第20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细菌的分离及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 | 第22-3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 ·样品来源 | 第22页 |
| ·培养基及试剂 | 第22-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 ·细菌菌株的分离 | 第23页 |
| ·菌株的初筛 | 第23-24页 |
| ·脱色圈的大小与纤维素酶浓度的关系 | 第24页 |
| ·脱色圈大小与培养时间的关系 | 第24-25页 |
| ·细菌的发酵培养 | 第25页 |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25页 |
|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定 | 第25页 |
| ·酶活的测定 | 第25-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 ·细菌菌株的分离 | 第26页 |
| ·细菌菌株的初筛 | 第26-28页 |
| ·脱色圈的大小与纤维素酶浓度的关系 | 第28-30页 |
| ·脱色圈的直径与培养时间的关系 | 第30-32页 |
| ·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32-33页 |
| ·细菌菌株的复筛 | 第33页 |
| ·讨论 | 第33-37页 |
| ·微生物和纤维素酶 | 第33-35页 |
| ·关于刚果红脱色圈法与DNS法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紫外诱变选育 | 第38-4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 ·细菌菌株 | 第38页 |
| ·培养基、试剂及仪器 | 第38-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 ·最佳诱变时间的确定 | 第39页 |
| ·细菌菌株的紫外诱变 | 第39页 |
| ·细菌诱变后的复筛 | 第39-40页 |
| ·酶活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 ·最佳诱变时间的确定 | 第40-41页 |
| ·细菌菌株的紫外诱变 | 第41页 |
| ·细菌诱变后的复筛 | 第41-42页 |
| ·酶活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42页 |
| ·讨论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鉴定 | 第45-57页 |
|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 ·细菌菌株 | 第45页 |
| ·培养基、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45-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6-50页 |
| ·细菌菌液PCR及电泳 | 第46-47页 |
| ·切胶回收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47页 |
| ·DNA的连接反应 | 第47页 |
| ·CaCl_2法制备细菌感受态 | 第47-48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8-49页 |
| ·细菌质粒的提取及质粒PCR检测 | 第49页 |
| ·阳性克隆菌的PCR及电泳检测 | 第49-50页 |
| ·细菌16S的DNA的序列鉴定 | 第50页 |
| ·细菌形态观察 | 第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 ·细菌菌液PCR及电泳 | 第50-51页 |
| ·切胶回收后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51-52页 |
| ·阳性克隆菌的检测 | 第52-53页 |
| ·16S的DNA序列分析 | 第53-54页 |
| ·细菌形态观察 | 第54-55页 |
| ·讨论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产纤维素酶菌株产酶条件的优化 | 第57-78页 |
|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 ·菌株 | 第57页 |
| ·培养基及试剂 | 第57页 |
| ·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 ·产酶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 第57-59页 |
| ·响应曲面法优化产酶条件 | 第59-6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0-75页 |
| ·产酶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 第60-65页 |
| ·响应曲面法优化产酶条件 | 第65-75页 |
| ·实验验证预测理论值 | 第75页 |
| ·讨论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78-82页 |
| ·全文结论 | 第78页 |
| ·创新点 | 第78-81页 |
| ·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