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9页 |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第15-19页 |
·选题的由来 | 第15-17页 |
·研究的价值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6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第三节 研究的重点与特色 | 第26-29页 |
·研究的重点 | 第26-27页 |
·研究的特色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9-45页 |
第一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第29-32页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第29-30页 |
·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 第30-32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 | 第32-40页 |
·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第33-37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含义 | 第37-40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体现 | 第40-45页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 第40-43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体现 | 第43-45页 |
第三章 作为社会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 第45-78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基本前提 | 第45-51页 |
·主题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社会需要 | 第45-47页 |
·白话文运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前提 | 第47-49页 |
·文本转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化前提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建党前马克思主义思想由传入到传播 | 第51-60页 |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入过程 | 第51-55页 |
·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的传播 | 第55-57页 |
·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思想转变 | 第57-60页 |
第三节 建党后马克思主义在论战中被广泛认同 | 第60-76页 |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发展必然性论争中的胜利 | 第61-64页 |
·唯物史观在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的胜利 | 第64-68页 |
·唯物辩证法的混战与其主流地位的形成 | 第68-72页 |
·新社会科学运动与社会科学的现代转型 | 第72-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 第78-126页 |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内容 | 第78-101页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 第78-82页 |
·《矛盾论》和《实践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系统化 | 第82-91页 |
·《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成熟 | 第91-97页 |
·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 第97-101页 |
第二节 革命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教育 | 第101-115页 |
·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 第101-104页 |
·路线斗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 | 第104-107页 |
·整风运动与党的毛泽东思想化 | 第107-110页 |
·对国民党反动意识形态的批判 | 第110-115页 |
第三节 牢固确立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 | 第115-124页 |
·确立党对革命军队的绝对领导 | 第115-118页 |
·坚持军队的无产阶级政治方向 | 第118-121页 |
·“政治工作是军队的生命线” | 第121-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五章 作为革命旗帜和精神武器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 第126-153页 |
第一节 在政治经济权利的实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26-132页 |
·农民和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 第126-128页 |
·在政权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 第128-130页 |
·在土地改革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 第130-132页 |
第二节 建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文化阵地 | 第132-143页 |
·意识形态的文化面目 | 第133-135页 |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 第135-140页 |
·从文艺大众化到大众化文艺 | 第140-143页 |
第三节 在工农群众的革命动员中渗透马克思主义 | 第143-152页 |
·依靠广泛建立的基层政治组织开展革命动员 | 第144-145页 |
·利用报刊杂志和各种标语口号开展革命动员 | 第145-148页 |
·利用各种集会和各种文艺形式开展革命动员 | 第148-149页 |
·依托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体系开展革命动员 | 第149-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152-153页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 | 第153-176页 |
第一节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 | 第153-161页 |
·党的执政地位合法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前提 | 第153-156页 |
·保持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 | 第156-159页 |
·加强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内容 | 第159-161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外在动力 | 第161-169页 |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内容 | 第161-165页 |
·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内容 | 第165-167页 |
·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内容 | 第167-169页 |
第三节 增进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动力 | 第169-176页 |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 第169-171页 |
·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 | 第171-174页 |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实现方法 | 第174-176页 |
第七章 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76-182页 |
第一节 完善与充实理论体系,增强理论解释社会现实的能力 | 第176-177页 |
第二节 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最大限度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 第177-178页 |
第三节 切实加强反腐败工作,强化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形象 | 第178-179页 |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生态,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 第179-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93页 |
致谢 | 第193-194页 |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94-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