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一) 高校辅导员 | 第10页 |
(二) 职业认同 | 第10页 |
(三) 职业倦怠 | 第10-11页 |
(四) 职业自我概念 | 第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四、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一、职业认同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一) 职业认同的概念界定 | 第13页 |
(二) 职业认同相关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三) 职业认同的测量方法 | 第14-15页 |
(四) 职业认同的结果因素 | 第15页 |
二、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一) 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二) 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页 |
(三) 职业倦怠的测量方法 | 第16-17页 |
(四)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研究 | 第17-18页 |
三、职业自我概念的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一) 职业自我概念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二) 职业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问卷的编制 | 第21-41页 |
一、研究假设 | 第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三、研究工具的编制与选择 | 第21-41页 |
(一) 《高校辅导员职业自我概念问卷》的编制 | 第21-31页 |
(二)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问卷》的编制 | 第31-39页 |
(三) 《职业倦怠量表》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研究过程与结果 | 第41-59页 |
一、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第41-52页 |
(一) 人口学变量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概念和职业倦怠总分上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第41-43页 |
(二) 人口学变量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自我概念各维度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3-47页 |
(三) 人口学变量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各维度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7-49页 |
(四) 入口学变量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各维度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9-52页 |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概念和职业倦怠之间的偏相关分析 | 第52-53页 |
(一)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和职业倦怠的偏相关分析 | 第52页 |
(二)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和职业自我概念的偏相关分析 | 第52-53页 |
(三) 高校辅导员职业自我概念和职业倦怠的偏相关分析 | 第53页 |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对职业倦怠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53-54页 |
(一) 高校辅导员职业自我概念各个维度对职业倦怠总分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53-54页 |
(二)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各个维度对职业倦怠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54页 |
四、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概念和职业倦怠的关系 | 第54-59页 |
(一)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到职业倦怠回归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 第56-57页 |
(二) 高校辅导员职业自我概念在职业认同和职业倦怠之间的中介显著性检验 | 第57-59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59-65页 |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自我概念特点的分析 | 第59-60页 |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特点的分析 | 第60-61页 |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特点的分析 | 第61-62页 |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概念和职业倦怠关系的探讨 | 第62-64页 |
(一)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对职业倦怠影响的分析 | 第62-63页 |
(二) 高校辅导员职业自我概念对职业倦怠影响的分析 | 第63页 |
(三) 高校辅导员职业自我概念在职业认同和职业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63-64页 |
五、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 | 第64页 |
六、对未来研究的设想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注释 | 第66-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