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 ·我国交通事故现状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汽车的侧面耐撞性能研究的发展状况 | 第11-13页 |
| ·汽车侧面碰撞研究 | 第11页 |
| ·汽车侧面碰撞的研究方法简介 | 第11-13页 |
| ·汽车侧碰相关试验法规 | 第13-14页 |
| ·汽车侧面碰撞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 第2章 碰撞有限元计算的基本理论 | 第16-23页 |
| ·有限元方法的理论介绍及优势 | 第16页 |
| ·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的发展及主要功能 | 第16-18页 |
| ·动态显式非线性有限元求解的物理和数学思想 | 第18-22页 |
| ·单元和物体变形过程的几何关系 | 第18页 |
| ·控制方程 | 第18-20页 |
| ·边界条件 | 第20-21页 |
| ·时间积分法的应用选取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基于HyperMesh的模型前处理 | 第23-35页 |
| ·几何模形的建立 | 第23-24页 |
| ·模型的几何清理 | 第24-26页 |
| ·单元的选取 | 第26-29页 |
| ·单元尺寸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27-28页 |
| ·网格的划分 | 第28-29页 |
| ·单元质量检查 | 第29-30页 |
| ·初始条件的确定 | 第30-34页 |
| ·材料参数的定义 | 第31页 |
| ·车门边界约束条件 | 第31-32页 |
| ·碰撞圆柱的确定 | 第32页 |
| ·接触的定义 | 第32-33页 |
| ·碰撞模拟时间的确定 | 第33页 |
| ·沙漏控制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4章 轿车车门碰撞的模拟 | 第35-44页 |
| ·车门侧面碰撞模拟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 ·碰撞模拟的变形分析 | 第37-39页 |
| ·加速度分析 | 第39-41页 |
| ·碰撞圆柱的加速度 | 第40页 |
| ·车门质心的加速度 | 第40-41页 |
| ·汽车前门防撞梁的耐撞性分析 | 第41-43页 |
| ·防撞梁的应力变形分析 | 第41-42页 |
| ·防撞梁的受力及能量吸收曲线分析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5章 车门侧面碰撞改进研究 | 第44-51页 |
| ·车门仿真改进建议 | 第44-45页 |
| ·车门改进 | 第44页 |
| ·计算机仿真改进 | 第44-45页 |
| ·防撞杆的结构优化 | 第45-46页 |
| ·优化后的防撞梁对比分析 | 第46-49页 |
| ·车门变形比较 | 第46-48页 |
| ·吸能曲线比较 | 第48-49页 |
| ·材料应变率对碰撞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 ·开展的工作与结论 | 第51-52页 |
| ·不足及展望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附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