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史的内容分析--对科学本质的反映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本质观极为迫切 | 第10-11页 |
·科学教育对科学史和科学本质的逐步重视 | 第11-12页 |
·我国高中生物课程科学史教育的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外对科学教材中科学史内容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对科学教材中科学史内容的研究 | 第14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价值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价值 | 第15-16页 |
2 科学史与科学本质 | 第16-22页 |
·科学史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 第16-17页 |
·科学史的概念与内涵 | 第16页 |
·科学史的特征 | 第16-17页 |
·科学本质的内涵 | 第17-19页 |
·科学本质的内涵 | 第17-18页 |
·本研究的科学本质观 | 第18-19页 |
·科学史是理解科学本质的良好载体 | 第19-22页 |
·科学史为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提供素材 | 第19-20页 |
·科学史为学生理解科学过程的本质提供平台 | 第20页 |
·科学史为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提供源泉 | 第20-22页 |
3 科学史学习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模式 | 第22-26页 |
·科学史学习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 第22页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 第22页 |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学习理论对科学史教育的启示 | 第23-24页 |
·凸显科学本质的科学史教学模式 | 第24-26页 |
·孟克与奥斯本的融合模式 | 第24页 |
·马修斯的适度教学模式 | 第24页 |
·“故事线索”模式 | 第24-26页 |
4 生物教材中科学史内容的实证研究 | 第26-44页 |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分析单位的确定 | 第26页 |
·研究工具的建立 | 第26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6-28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8-44页 |
·教材中科学史内容的结果与分析 | 第28-29页 |
·教材中科学史材料类型的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教材中科学史学习活动的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教材中科学史材料和学习活动组合的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教材科学史内容中科学本质的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不同类型的科学史材料中科学本质的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不同类型的科学史学习活动中科学本质的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5 结论和建议 | 第44-50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编写教材的建议 | 第45页 |
·利用教材进行教学的建议 | 第45-47页 |
·科学史课堂教学的策略 | 第45-46页 |
·科学史课后活动的策略 | 第46-47页 |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