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8-2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10页 |
(一) 当前国内儿童发展评价实践与理论的需要 | 第8-9页 |
(二) 研究者的个人兴趣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一)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二)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六、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一) 有关幼儿园教师开展幼儿发展评价工作现状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 有关教师的内隐理论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三) 有关幼儿园教帅儿童观的研究 | 第15-17页 |
(四) 有关教师的判断的研究 | 第17-20页 |
第一章 理论分析——从教学性评价的视角看待幼儿园教师撰写“幼儿个案分析” | 第20-29页 |
第一节 什么是评价?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什么是教学性评价? | 第21-24页 |
第三节 从教学性评价的视角看待幼儿园中开展的幼儿发展评价工作 | 第24-27页 |
第四节 从教学性评价的视角看待幼儿园教师撰写“幼儿个案分析”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文本分析——对幼儿园教师撰写的“幼儿个案分析”文本进行的内容分析 | 第29-62页 |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撰写“幼儿个案分析”的现实状况 | 第29-32页 |
一、“幼儿个案分析”中的“重复性”现象 | 第29页 |
二、“幼儿个案分析”中的“不规范”现象, | 第29-32页 |
第二节 “幼儿个案分析”中渗透的幼儿园教师对于幼儿发展的内隐标准 | 第32-39页 |
一、“幼儿个案分析”中渗透的幼儿园教师对于不同年龄班幼儿发展的内隐标准 | 第32-36页 |
二、幼儿园教师对于幼儿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所采用的标准的特点 | 第36-39页 |
第三节 幼儿园教师撰写的“幼儿个案分析”的模式和特点 | 第39-50页 |
一、模式一:幼儿行为事件+幼儿的发展状况评价(+教育措施) | 第39-41页 |
二、模式二:幼儿行为事件+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教育措施) | 第41-43页 |
三、模式三:幼儿行为事件+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教育措施) | 第43-44页 |
四、模式四:教师教育事件+教师的教育观(+教育措施) | 第44-46页 |
五、模式五:幼儿行为的泛泛描述+教师的教育措施+教师的教育观 | 第46-47页 |
六、模式六:幼儿行为事件(+教育措施) | 第47页 |
七、模式七:幼儿行为的泛泛描述(+幼儿发展情况评价/幼儿行为表现分析+教育措施) | 第47-50页 |
第四节 教师“基于证据”做出的判断的特点和逻辑 | 第50-62页 |
一、“科学严谨的判断” | 第51页 |
二、“扩大化的判断” | 第51-53页 |
三、“不充分的判断” | 第53-54页 |
四、证据细节的缺失 | 第54-56页 |
五、“张冠李戴式的判断” | 第56-58页 |
六、“方向相反的判断” | 第58-60页 |
七、“另起炉灶的措施” | 第60-62页 |
第三章 问卷分析——对幼儿园教师开展教学性评价现状进行的问卷调查 | 第62-72页 |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日常开展教学性评价的基本情况 | 第63-64页 |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开展教学性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 第64-67页 |
一、幼儿园教师规划“幼儿个案分析”撰写工作的情况 | 第64页 |
二、幼儿园教师记录幼儿行为与表现信息的方法 | 第64-65页 |
三、幼儿园教师整理幼儿行为与表现信息的方式 | 第65-66页 |
四、幼儿园教师所使用的幼儿发展评价标准 | 第66-67页 |
第三节 幼儿园教师对于开展教学性评价的认识和态度 | 第67-70页 |
一、幼儿园教师对于撰写“幼儿个案分析”的目的的认识 | 第67-68页 |
二、幼儿园教师对于撰写“幼儿个案分析”的态度 | 第68-69页 |
三、幼儿园教师对于开展教学性评价的态度 | 第69-70页 |
第四节 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教学性评价时所需要的帮助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83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72-79页 |
二、建议 | 第79-81页 |
三、研究反思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附录:《有关幼儿园教师开展教学性评价的现状调查》 | 第88-92页 |
后记 | 第92-94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