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29页 |
一、 选题及其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二、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2-13页 |
三、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13-18页 |
四、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五、 调查(社区)地点的选择 | 第19-21页 |
六、 研究文献综述 | 第21-29页 |
(一)羌族社会文化研究综述 | 第21-26页 |
(二)“5.12 ”汶川地震后四川省移民研究综述 | 第26-29页 |
第一章 羌族民众异地安置问题的来源 | 第29-42页 |
第一节 羌族民众异地安置 | 第29-35页 |
一、 羌族历史概况 | 第29-32页 |
二、 一种特殊的移民形态 | 第32-35页 |
第二节 原住地与迁入地迥异的生存空间 | 第35-42页 |
一、 “5.12”汶川地震中逝去的老寨 | 第36-39页 |
二、 生存的选择——邛崃的新家 | 第39-42页 |
第二章 异地安置区羌族社会结构与生产方式变迁 | 第42-61页 |
第一节 羌族社会结构 | 第42-47页 |
一、 羌族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 | 第42-44页 |
二、 羌族社会中的亲属称谓 | 第44-45页 |
三、 异地安置区羌族社会行政关系与地缘、业缘的改变 | 第45-47页 |
第二节 羌族民众生产方式变迁 | 第47-61页 |
一、 村民包产到户的历史记忆 | 第47-49页 |
二、 关于村民劳动时间与劳作周期的变化 | 第49-52页 |
三、 村民劳动心态的变化 | 第52-53页 |
四、 生产与经营的多样化 | 第53-57页 |
五、 劳动方式的转变与选择 | 第57-61页 |
第三章 羌族民众日常生活的变化 | 第61-85页 |
第一节 邛崃异地安置区羌族民众饮食文化变迁研究 | 第61-70页 |
一、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第61-64页 |
二、 地缘与业缘互动空间延展下的饮食文化 | 第64-66页 |
三、 外来工业化食品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 第66-68页 |
四、 传统饮食文化的“回归”与民族认同 | 第68-70页 |
第二节 羌族民众传统节日的变化 | 第70-85页 |
一、 地震前“老寨”的“羌历年” | 第71-73页 |
二、 搬迁后“新家”的“羌历年” | 第73-76页 |
三、 “羌历年”展演方式变化原因 | 第76-85页 |
第四章 羌族民众的思想观念变化 | 第85-100页 |
第一节 羌族民众消费观念和经济观念 | 第85-91页 |
一、 羌族民众消费观念 | 第85-87页 |
二、 羌族民众经济观念 | 第87-91页 |
第二节 羌族民众生育观念与教育观念 | 第91-100页 |
一、 羌族民众生育观念 | 第92-95页 |
二、 羌族民众教育观念 | 第95-100页 |
第五章 羌族民众的宗教世界 | 第100-121页 |
第一节 羌族宗教特征与释比世界 | 第100-105页 |
一、 羌族宗教的二元哲学观 | 第100-102页 |
二、 羌族“释比”世界 | 第102-105页 |
第二节 分与合:“神羊”共食与羌族宗教情感的整合 | 第105-114页 |
一、 羊的“世俗性”与“神圣性” | 第106-108页 |
二、 羌历年中仪式下“神羊”共食的宗教象征 | 第108-109页 |
三、 羌族宗教情感的失衡和整合 | 第109-112页 |
四、 “分与合”的内在实质 | 第112-114页 |
第三节 现代化生存方式下的羌族宗教 | 第114-121页 |
一、 羌族宗教生存环境的改变 | 第114-115页 |
二、 市场经济下文化产业开发之需要 | 第115-116页 |
三、 羌族宗教文化产业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 第116-121页 |
结论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7页 |
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