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0页 |
第一节 苏轼在凤翔期间的创作概况 | 第7-13页 |
一、北宋人对诗、词、文功用的观点及其对苏轼早期创作的影响 | 第8-12页 |
二、凤翔创作环境对苏轼的影响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苏轼凤翔作品的整体特征 | 第13-20页 |
一、苏轼作品的分期 | 第14-15页 |
二、苏轼凤翔作品的地位 | 第15-20页 |
第二章 苏轼在凤翔的政治活动与诗文创作 | 第20-44页 |
第一节 赴任前的政治观点 | 第20-32页 |
一、“俟了了而后行,无有错也”——苏轼的政治立足点 | 第21-24页 |
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苏轼仁恕为本的治民论 | 第24-28页 |
三、“器当极弊之时,因而改作”——苏轼赞成适度变革的思想 | 第28-32页 |
第二节 凤翔期间思想认识的丰富和深化 | 第32-44页 |
一、从单纯的“适于民用”到“同然”思想的成熟 | 第33-37页 |
二、由凤翔而发、遂伴其一生的世事无常之感 | 第37-44页 |
第三章 从“物不可以苟合”到兼容并受的思想转变 | 第44-54页 |
第一节 苏轼早期对“异端”的排斥 | 第44-48页 |
一、贬斥注重攻伐取胜的法家术数 | 第45-46页 |
二、强调“重乎始进”、反对“先屈道求合而后求道” | 第46-48页 |
第二节 苏轼“对佛教的真正态度”辨 | 第48-50页 |
第三节 苏轼凤翔作品中儒释道思想交融的痕迹 | 第50-54页 |
第四章 苏轼凤翔作品的艺术特色 | 第54-74页 |
第一节 “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凤翔时期诗歌论 | 第54-68页 |
一、苏轼凤翔诗歌内容及其分类 | 第54-61页 |
二、“以文为诗”的初步准备 | 第61-68页 |
第二节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苏轼凤翔散文论 | 第68-74页 |
一、富有学理的亭台楼记 | 第68-71页 |
二、文质兼备的书奏祝词 | 第71-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