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等职业中学学生感戴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问题提出第10-12页
   ·研究背景第10-11页
   ·研究意义第11-12页
     ·理论意义第11页
     ·实践意义第11-12页
2 文献综述第12-22页
   ·感戴研究的综述第12-20页
     ·概念界定第12-14页
     ·理论研究第14-15页
     ·测量工具第15-17页
     ·感戴的相关研究第17-19页
     ·感戴干预研究第19-20页
   ·团体心理辅导第20页
   ·现有研究不足第20-22页
3 研究设计第22-25页
   ·操作性定义第22页
   ·制定方案的依据第22页
     ·感戴维度第22页
     ·阿诺德的情绪评估—兴奋学说第22页
   ·研究目的第22-23页
   ·研究对象第23页
   ·研究方法第23页
   ·研究假设第23页
   ·研究思路第23-24页
   ·研究流程第24-25页
4 研究一 成都市中等职业中学学生感戴现状的调查研究第25-29页
   ·研究目的第25页
   ·研究假设第25页
   ·研究对象第25页
   ·研究工具第25-26页
   ·施测程序第26页
   ·结果与分析第26-29页
     ·成都市中等职业中学学生感戴的整体分布第26-27页
     ·中等职业中学学生感戴的人口学变量差异第27-29页
5 研究二 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中等职业中学学生感戴水平的干预效果研究第29-42页
   ·研究目的第29页
   ·研究工具第29-30页
     ·香港浸会大学苏细清教授编制的中学生感恩量表第29页
     ·自制访谈提纲第29-30页
   ·被试选取第30页
     ·被试第30页
     ·被试选取第30页
   ·研究假设第30-31页
   ·实验设计及处理过程第31-32页
     ·实验设计表第31页
     ·实验变量第31-32页
   ·感戴干预的实施程序第32-34页
   ·结果与分析第34-37页
     ·实验组、控制组干预前差异比较第34页
     ·实验组、控制组后测差异比较第34-35页
     ·实验组甲前后测得分差异比较第35页
     ·实验组乙前后测得分差异比较第35页
     ·控制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比较第35-36页
     ·实验组甲后测追踪测量得分差异比较第36页
     ·实验组乙后测追踪测量得分差异比较第36-37页
     ·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差值差异比较第37页
   ·实验组对团体心理辅导定性评估结果第37-42页
     ·团体心理辅导单元反馈第37-38页
     ·团体心理辅导总表反馈第38-40页
     ·活动效果主观评估第40-42页
6 总讨论第42-47页
   ·中等职业中学学生感戴的特征分析第42-43页
     ·中等职业中学学生感戴的现状第42页
     ·职业中学生感戴的性别差异第42-43页
   ·团体心理辅导和列举恩惠活动干预方式的效果分析第43-45页
     ·团体心理辅导和“列举恩惠”活动相结合的干预方式的效果第43-44页
     ·“列举恩惠”活动的效果第44页
     ·两种干预方式的效果比较第44页
     ·团体心理辅导和列举恩惠活动的定性分析第44-45页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案的特征分析第45-46页
     ·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选择符合中等职业中学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第45页
     ·团体心理辅导在中等职业中学中的适用性第45-46页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46页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46-47页
7 总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附录第52-57页
 附录1 团体契约书第52页
 附录2:访谈提纲第52-53页
 附录3:单元反馈表第53-54页
 附录4:团体辅导总表反馈第54-55页
 附录5:学生感激事件记录表第55页
 附录6 问卷调查部分内容第55-56页
 附录7:团体活动过程性资料展示第56-57页
后记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2011年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为例
下一篇: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