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新闻采访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6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垄上行》新闻采访模式分析 | 第16-28页 |
第一节 从“采访”到“住访” | 第16-20页 |
一、“住访”模式与“熟人传播” | 第16-17页 |
二、“住访”的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 | 第17-20页 |
第二节 从“媒体采访”到“协同采访” | 第20-24页 |
一、“协同采访”:多元互动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 第20-23页 |
二、“协同采访”的现实意义 | 第23-24页 |
第三节 从“记者采访”到“农民采访” | 第24-28页 |
一、由“记者主体”到“农民主体” | 第24-26页 |
二、“农民记者”的工作优势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垄上行》记者与受访者关系分析 | 第28-40页 |
第一节 新闻传播学视角中的记者与受访者关系 | 第28-34页 |
一、受访者缺失的新闻采访史 | 第28-33页 |
二、记者与受访者共同完成采访实践 | 第33-34页 |
第二节 社会学视角中的采访者与受访者关系 | 第34-38页 |
一、农民:由“他者”到“主体” | 第34-36页 |
二、记者:在“社会交换”中回归平等 | 第36-38页 |
第三节 心理学视角中的采访者与受访者关系 | 第38-40页 |
一、由“亲近感”到“关注度” | 第38-39页 |
二、采访者与受访者的“自己人效应”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垄上行》新闻采访模式转变原因及效果分析 | 第40-45页 |
第一节 《垄上行》新闻采访模式转变原因 | 第40-42页 |
一、政治原因:“走、转、改”的先行者 | 第40-41页 |
二、经济原因:盈利模式决定采访方式 | 第41页 |
三、社会原因:平等价值观影响采访理念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垄上行》新闻采访模式效果分析 | 第42-45页 |
一、品牌效应:中国广播影视的优秀栏目 | 第42-43页 |
二、经济效应:地市级电视台的楷模 | 第43-44页 |
三、社会效应:“没有围墙的学校”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