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父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 第10-11页 |
·父亲与母亲对儿童的成长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 | 第11-12页 |
·现实生活中父亲教育的相对缺失对儿童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 第12-13页 |
·母亲就业机会的增加要求父亲更多的参与儿童的教养中来 | 第13页 |
·父亲角色的研究历程 | 第13-15页 |
·概念界定 | 第15-19页 |
·父亲的概念 | 第15-16页 |
·幼儿的概念 | 第16页 |
·参与的概念 | 第16页 |
·父亲参与教养 | 第16-19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9-22页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文献评述 | 第24-32页 |
·理论背景 | 第24-27页 |
·生态学理论 | 第24-25页 |
·社会学习理论 | 第25页 |
·性别角色理论 | 第25-26页 |
·依恋理论 | 第26-27页 |
·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发展重要性的研究 | 第27-32页 |
·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 第27-28页 |
·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 第28-29页 |
·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性别发展的影响 | 第29-30页 |
·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 第30-31页 |
·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身体健康发展的影响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上海市 A 区父亲参与幼儿教养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32-50页 |
·上海市 A 区幼儿父亲及幼儿基本信息 | 第32-33页 |
·上海市 A 区父亲参与幼儿教养观念及认识 | 第33-38页 |
·对参与幼儿教养重要性的认识 | 第33-35页 |
·父亲对参与幼儿教养具体作用的认识 | 第35-38页 |
·上海市 A 区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时间及影响因素 | 第38-41页 |
·上海市 A 区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内容及具体分析 | 第41-50页 |
·重视间接支持,提供经济支持及营造健康家庭氛围 | 第42-43页 |
·比较重视情感表达,注重孩子依恋关系及良好行为的发展 | 第43-44页 |
·重视常规教育,注意日常行为的培养,同伴关系发展关注度偏低 | 第44-45页 |
·规则约束方面,关注不良行为及幼儿园表现 | 第45-46页 |
·学业方面,鼓励儿童努力学习及发展特长但是对于上大学认可度偏低 | 第46-47页 |
·关注监督方面父亲最关注儿童安全及情绪,其他方面参与度适中,与幼儿园老师交流不足 | 第47-48页 |
·父亲经常与孩子聊天、游戏、外出游玩,但是日常生活照顾参与较少 | 第48-49页 |
·父亲自身对于育儿知识、技能的学习参与意愿低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影响上海市 A 区父亲参与幼儿教养因素分析 | 第50-67页 |
·父亲基本情况对于参与幼儿教养影响分析 | 第50-55页 |
·不同职业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影响差异显著 | 第50-53页 |
·教育背景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影响差异显著 | 第53-55页 |
·家庭结构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影响分析 | 第55-56页 |
·家庭收入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影响分析 | 第56-60页 |
·幼儿年龄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影响分析 | 第60-62页 |
·幼儿性别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影响分析 | 第62页 |
·是否为独生子女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影响分析 | 第62-63页 |
·幼儿气质类型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影响分析 | 第63-64页 |
·父亲性别角色倾向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影响分析 | 第64-65页 |
·婚姻质量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影响分析 | 第65-66页 |
·传统文化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影响分析 | 第66-67页 |
第五章 促进父亲更好的参与幼儿教养建议与对策 | 第67-79页 |
·父亲通过改变自身来更好的参与幼儿教养 | 第67-72页 |
·改变观念,重视幼儿教养 | 第68页 |
·学习育儿知识,提高育儿技能 | 第68-69页 |
·把握时间,提高教养效率 | 第69-71页 |
·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榜样 | 第71-72页 |
·家庭如何促进父亲参与幼儿教养 | 第72-75页 |
·创造和谐夫妻关系,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 第73页 |
·夫妻分工明确,母亲支持并监督父亲参与教养 | 第73-74页 |
·夫妻双方态度一致,提高教养质量 | 第74页 |
·家庭其他成员要支持父亲参与教养,不能侵占父亲教养的职责 | 第74-75页 |
·国家、社会应制定相应政策,促进父亲参与教养 | 第75-77页 |
·制定相关法律、政策,提倡“父亲假” | 第75-76页 |
·建设“爸爸学校”,完善“父职教育”,提升父亲教养能力 | 第76-77页 |
·发挥学校、社区、媒体等社会机构的作用,积极促进父亲参与教养 | 第77-79页 |
·学校积极举办多种亲子活动,促进亲子交流 | 第77页 |
·社区应该发挥其作用,为父亲参与教养提供有力渠道 | 第77-78页 |
·发挥电视、互联网、电台等媒体作用,为父亲参与教养提供信息支持 | 第78-79页 |
结语 | 第79-81页 |
致谢语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附录一 | 第85-89页 |
附录二 | 第89-90页 |
附录三 | 第90-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