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法的研究成果 | 第13-14页 |
·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成果 | 第14-15页 |
·基于文献的思考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现状分析 | 第18-28页 |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 | 第18-21页 |
·就业难度不断增大 | 第18-19页 |
·就业层次不断降低 | 第19-20页 |
·就业歧视问题不断突出 | 第20页 |
·就业需求与就业期望呈现不平衡态势 | 第20-21页 |
·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 第21-26页 |
·高校扩招的影响 | 第21-22页 |
·学生思想的偏差 | 第22-24页 |
·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欠缺 | 第24-26页 |
·当前社会发展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机遇 | 第26-28页 |
·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 第26页 |
·国家政策提供许多优惠条件 | 第26-28页 |
第3章 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第28-36页 |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生命线 | 第28-29页 |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 | 第28-29页 |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具体体现 | 第29页 |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就业素质的自觉需要 | 第29-32页 |
·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 第30-31页 |
·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 第31-32页 |
·培养大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 | 第32页 |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必然选择 | 第32-36页 |
·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 第32-33页 |
·突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特点 | 第33-34页 |
·体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 第34-36页 |
第4章 西方国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 第36-42页 |
·就业指导队伍实现了专业化 | 第36-38页 |
·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经验 | 第36页 |
·形成了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体系 | 第36-37页 |
·建立了系统的专业训练模式 | 第37-38页 |
·就业指导体系趋于成熟化 | 第38-39页 |
·就业指导方法突出了个性化 | 第39-40页 |
·用人单位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支持 | 第40-42页 |
第5章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现状 | 第42-50页 |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取得成果 | 第42-45页 |
·地位愈受重视 | 第42-43页 |
·方法日益多元 | 第43-44页 |
·模式初步形成 | 第44-45页 |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问题 | 第45-47页 |
·内容缺乏系统性 | 第45页 |
·过程缺乏全程性 | 第45-46页 |
·工作队伍缺乏专业性 | 第46-47页 |
·未与国家政策同步并举 | 第47页 |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现存问题的原因 | 第47-50页 |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影响过深 | 第47-48页 |
·就业机制双选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 第48页 |
·教育模式全球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大难度 | 第48-50页 |
第6章 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 第50-60页 |
·不断丰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50-53页 |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 第50-51页 |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 第51页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 第51-52页 |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 | 第52-53页 |
·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的始终 | 第53-55页 |
·加强系统性和连续性 | 第54页 |
·突出针对性和个性化 | 第54-55页 |
·建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 第55-57页 |
·设置专职人员 | 第55-56页 |
·培养专业人员 | 第56-57页 |
·建立评估体系 | 第57页 |
·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 第57-60页 |
·不断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 | 第58页 |
·不断更新方法与手段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