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雾天能见度测试及安全预警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引言 | 第10页 |
·雾区道路交通安全预警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雾区道路交通安全预警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雾区道路交通安全预警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雾天能见度测试及安全预警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能见度测试设备的国外的发展及现状 | 第14-16页 |
·能见度测试设备的国内的发展及现状 | 第16-17页 |
·高速公路气象监测系统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9-22页 |
第2章 能见度测试理论及模型构建 | 第22-36页 |
·能见度及目标能见机理 | 第22-23页 |
·雾滴的形成机理及理化特性 | 第23-25页 |
·光在雾中的衰减原理 | 第25-29页 |
·大气对光的吸收原理 | 第25-26页 |
·大气对光的散射原理 | 第26-27页 |
·大气中光辐射的衰减系数 | 第27-29页 |
·能见度测量模型的构建 | 第29页 |
·安全车速模型研究 | 第29-34页 |
·停车视距模型的构建 | 第30-31页 |
·会车视距模型的构建 | 第31-32页 |
·安全车速模型构建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能见度测试系统的整体设计 | 第36-56页 |
·能见度测试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第36-39页 |
·外观结构和设备组成 | 第36-38页 |
·系统工作的基本原理 | 第38-39页 |
·发射端的设计 | 第39-45页 |
·光源的比较 | 第40-41页 |
·发射端电路设计 | 第41-45页 |
·接收端的设计 | 第45-52页 |
·接收端探测元件的选择 | 第45-46页 |
·发射端与接收端光学透镜选择 | 第46-47页 |
·光学系统的结构设计 | 第47-49页 |
·接收端电路设计 | 第49-52页 |
·数采设备的选择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4章 前后门系统的设计及研究 | 第56-68页 |
·前后门系统结构设计 | 第56-59页 |
·前后门系统的机械结构 | 第56-58页 |
·电机选择 | 第58-59页 |
·前后门系统控制电路的设计 | 第59-67页 |
·前后门位置传感器选择及电路设计 | 第60-61页 |
·前置电路的仿真验证 | 第61-63页 |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 第63-65页 |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仿真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测试系统的仿真验证 | 第68-90页 |
·样本雾采集仿真试验 | 第68-79页 |
·建立仿真模型 | 第68-70页 |
·使用 Hypermesh 进行前处理 | 第70-72页 |
·基于 Fluent6.3 的雾分布状态仿真 | 第72-79页 |
·发射端电路仿真试验 | 第79-80页 |
·接收端电路仿真试验 | 第80-81页 |
·测试试验系统的模拟仿真试验 | 第81-85页 |
·能见度实测试验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第6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90-92页 |
·论文总结 | 第90-91页 |
·论文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