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 ·生物传感器概述 | 第11-15页 |
| ·生物传感器原理及分类 | 第11-12页 |
| ·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光学生物传感器简介 | 第13-14页 |
| ·生物传感器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14-15页 |
| ·多孔硅材料概述 | 第15-21页 |
| ·多孔硅材料简介 | 第15-16页 |
| ·多孔硅材料制备 | 第16-19页 |
| ·多孔硅形成机理 | 第19-20页 |
| ·多孔硅发光机理 | 第20-21页 |
| ·多孔硅光子晶体概述 | 第21-24页 |
| ·多孔硅光子晶体技术进展及应用 | 第22-23页 |
| ·多孔硅光子晶体生物传感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 第24-27页 |
| 第二章 多孔硅生物传感器制备及对 VHH 抗体检测 | 第27-39页 |
| ·多孔硅生物传感器光学传感机理 | 第27-29页 |
| ·多孔硅生物传感器光学免疫检测方法 | 第29-31页 |
| ·实验平台 | 第29-30页 |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0-31页 |
|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 ·多孔硅制备 | 第31-33页 |
| ·多孔硅表面功能化处理及 HEWL 生物探针制备 | 第33-34页 |
| ·VHH 纳米抗体浓度检测 | 第34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38页 |
| ·多孔硅孔径特性及检测原理 | 第34-35页 |
| ·形貌分析 | 第35-36页 |
| ·特异性反应对照实验分析 | 第36-37页 |
| ·VHH 抗体浓度定量分析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一维多孔硅光子晶体理论与实验研究 | 第39-51页 |
| ·一维光子晶体数值模拟算法 | 第39-40页 |
| ·多孔硅微腔结构光学特性 | 第40-41页 |
| ·多孔硅微腔制备原理 | 第41-42页 |
| ·实验部分 | 第42-43页 |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2-43页 |
| ·多孔硅微腔制备 | 第43页 |
| ·温度对多孔硅微腔品质因数影响 | 第43-46页 |
| ·实验参数 | 第44页 |
| ·形貌分析 | 第44-45页 |
| ·反射谱分析 | 第45-46页 |
| ·层数对多孔硅微腔品质因数影响 | 第46-50页 |
| ·实验参数 | 第47页 |
| ·仿真结果与讨论 | 第47-48页 |
| ·形貌分析 | 第48-49页 |
| ·反射谱分析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基于 SOI 衬底的多孔硅微腔 DNA 生物传感器研究 | 第51-69页 |
| ·SOI 材料简介 | 第51-53页 |
| ·SOI 技术应用进展 | 第53-54页 |
| ·SOI 微腔生物传感器制备 | 第54-61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4-56页 |
| ·实验装置 | 第56-57页 |
| ·实验设计与制备 | 第57-58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8-61页 |
| ·多孔硅微腔功能化处理及对 DNA 生物分子检测 | 第61-62页 |
| ·多孔硅微腔氧化 | 第61页 |
| ·硅烷化 | 第61页 |
| ·DNA 生物探针固定 | 第61-62页 |
| ·目标 DNA 检测 | 第6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6页 |
| ·基于 SOI 衬底多孔硅微腔 DNA 检测有效性表述 | 第62-64页 |
| ·基于 SOI 多孔硅微腔 DNA 检测极限与灵敏度 | 第64-66页 |
| ·对具有一个不互补碱基对 DNA 检测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五章 多孔硅光致发光生物传感器对 AFPs 检测 | 第69-86页 |
| ·多孔硅光致发光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 第69-70页 |
| ·多孔硅光致发光生物传感器制备 | 第70-74页 |
| ·实验材料 | 第70-71页 |
| ·实验仪器 | 第71页 |
| ·多孔硅制备 | 第71-72页 |
| ·Ag 纳米颗粒制备 | 第72页 |
| ·多孔硅表面功能化处理及生物探针制备 | 第72-74页 |
| ·AFPs 浓度定量分析 | 第7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4-85页 |
| ·形貌分析 | 第74-76页 |
| ·EDS 分析 | 第76-77页 |
| ·FTIR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7-79页 |
| ·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 第79-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六章 多孔硅表面增强拉曼散射衬底制备 | 第86-96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6-87页 |
| ·实验材料 | 第86-87页 |
| ·实验仪器 | 第87页 |
| ·实验部分 | 第87-88页 |
| ·多孔硅制备 | 第87-88页 |
| ·SERS 表面活性衬底制备 | 第8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8-95页 |
| ·腐蚀时间对 SERS 影响 | 第88-91页 |
| ·腐蚀电流密度对 SERS 影响 | 第91-92页 |
| ·Ag 纳米颗粒沉积时间对 SERS 影响 | 第92-93页 |
| ·罗丹明 6G 的 SERS 检测 | 第93-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9页 |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96-97页 |
| ·研究展望 | 第97-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20页 |
| 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0-122页 |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