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菜腔生态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三、 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孕育海菜腔的生态环境——地理、人文背景 | 第12-15页 |
第一节 石屏的地理背景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石屏的人文背景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石屏县外来的汉文化影响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海菜腔的源地“原生态” | 第15-24页 |
第一节 海菜腔的肇始时期及场合 | 第15-18页 |
一、 海菜腔的肇始时期 | 第15-16页 |
二、 “海菜腔”的肇始场合 | 第16-18页 |
第二节 “海菜腔”的源地罗色湾“原生态” | 第18-24页 |
一、 “海菜腔”的题材内容 | 第18页 |
二、 “海菜腔”的歌词类别 | 第18-20页 |
三、 “海菜腔”的音乐形态 | 第20-23页 |
四、 “海菜腔”的演唱形式 | 第23页 |
五、 “海菜腔”的生态现状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海菜腔的异地“次生态” | 第24-32页 |
第一节 北上龙朋的“次生态” | 第24-27页 |
一、 “海菜腔”的题材内容 | 第24页 |
二、 “海菜腔”的歌词类别 | 第24-25页 |
三、 “海菜腔”的音乐形态 | 第25-26页 |
四、 “海菜腔”的演唱形式 | 第26页 |
五、 “海菜腔”的生态现状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南下牛街的“次生态” | 第27-30页 |
一、 “海菜腔”的题材内容 | 第28页 |
二、 “海菜腔”的歌词类别 | 第28页 |
三、 “海菜腔”的音乐形态 | 第28-29页 |
四、 “海菜腔”的演唱形式 | 第29页 |
五、 “海菜腔”的生态现状 | 第29-30页 |
第三节 东渐建水曲江的“次生态” | 第30-32页 |
一、 “海菜腔”的题材内容 | 第30页 |
二、 “海菜腔”的歌词类别 | 第30-31页 |
三、 “海菜腔”的音乐形态 | 第31页 |
四 “海菜腔”的演唱形式 | 第31页 |
五 “海菜腔”的生态现状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海菜腔的联姻“再生态” | 第32-35页 |
第一节 海菜腔与山药腔的联姻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海菜腔与花腰歌舞联姻 | 第33-35页 |
第五章 海菜腔的艺术“新生态” | 第35-38页 |
第一节 云南映象中的闪现 | 第35-36页 |
第二节 《花腰新娘》中的运用 | 第36-38页 |
第六章 海菜腔的人文功能阐释 | 第38-41页 |
第一节 海菜腔的社会功能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海菜腔的审美教育功能 | 第40页 |
第三节 海菜腔的情感表达功能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