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三) 评价与启示 | 第15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一) 构建了新教师入职适应的要素框架 | 第16页 |
(二) 解决策略突出新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初中新教师入职适应的内涵与要素分析 | 第17-24页 |
一、新教师入职适应的内涵 | 第17-20页 |
(一) 新教师 | 第17页 |
(二) 入职适应 | 第17页 |
(三) 新教师入职适应的本质 | 第17-20页 |
二、新教师入职适应的要素分析 | 第20-22页 |
(一) 教学业务适应 | 第20-21页 |
(二) 人际关系适应 | 第21页 |
(三) 任教环境适应 | 第21页 |
(四) 任教压力适应 | 第21-22页 |
三、初中新教师特征与入职适应特殊性分析 | 第22-24页 |
(一) 初中新教师群体特征分析 | 第22页 |
(二) 初中新教师入职适应特殊性分析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促进初中新教师入职适应的必要性与理论基础 | 第24-33页 |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对初中新教师提出的要求 | 第24-25页 |
(一) 教与学的整合统一 | 第24页 |
(二) 教学中的师生双主体互动 | 第24页 |
(二) 教学反思与探究的结合 | 第24-25页 |
(四) 学会多元评价学生 | 第25页 |
二、促进初中新教师入职适应的必要性 | 第25-27页 |
(一) 关注新教师的职业适应性是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 | 第25-26页 |
(二) 新教师良好的职业适应有助师生关系良性发展 | 第26页 |
(三) 新教师良好的职业适应是高效教学的前提 | 第26页 |
(四) 关注新教师的职业适应性有助于优化整个教师队伍 | 第26-27页 |
三、初中新教师入职适应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7-33页 |
(一)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二) 角色适应理论 | 第28-30页 |
(三)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初中新教师入职适应状况调查——以苏中R县初中新教师为例 | 第33-60页 |
一、苏中地区R县的教育及师资概况 | 第33-34页 |
二、苏中地区R县初中新教师入职适应现状调查 | 第34-35页 |
(一)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34-35页 |
三、初中新教师的入职适应现状 | 第35-60页 |
(一) 初中新教师的自身素养状况调查 | 第35-53页 |
(二) 初中新教师的入职培训现状 | 第53-60页 |
第四章 初中新教师入职适应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60-70页 |
一、初中新教师入职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0-63页 |
(一) 教育专业素养与实践需要存在距离 | 第60-61页 |
(二) 人际关系处理经验欠缺 | 第61-62页 |
(三) 耐挫能力差 | 第62页 |
(四) 入职培训单一且流于形式 | 第62-63页 |
二、初中新教师入职适应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3-70页 |
(一) 新教师职业适应的客观因素分析 | 第63-66页 |
(二) 新教师职业适应的自身因素分析 | 第66-70页 |
第五章 促进初中新教师入职适应的对策与建议 | 第70-78页 |
一、职前教育要奠定高标准的教师专业基础 | 第70-71页 |
二、新教师自身提高职业适应的根本对策 | 第71-74页 |
(一) 早做职业生涯规划 | 第71-72页 |
(二) 转换社会定位,适应多种教育角色 | 第72页 |
(三) 唤醒自主发展意识,调整自我心理发展状态 | 第72-74页 |
三、通过校本培训及激励制度来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 第74-75页 |
四、借鉴国外经验促进新教师入职适应 | 第75-78页 |
(一) 日本的临床核心课程 | 第75页 |
(二) 澳大利亚的校本主导策略 | 第75-76页 |
(三) 新西兰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 | 第76-78页 |
附录 | 第78-84页 |
附录一 | 第78-81页 |
附录二 | 第8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