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行政公益诉讼代表人制度基本理论 | 第17-24页 |
·行政公益诉讼代表人的一般理论 | 第17-21页 |
·扩散性利益与行政公益诉讼 | 第17-18页 |
·扩散性利益与代表人诉讼 | 第18-19页 |
·行政公益诉讼代表人的诉权分析 | 第19-21页 |
·行政公益诉讼代表人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21-24页 |
·公益诉讼代表人制度是诉的利益范围扩大化的客观要求 | 第21-22页 |
·公益诉讼代表人制度是公权对私权进行合理干预的必然结果 | 第22页 |
·公益诉讼代表人制度是私权利有效制约公权力的必然要求 | 第22-24页 |
第3章 关于行政公益诉讼代表人制度的域外考察 | 第24-32页 |
·域外行政公益诉讼代表人制度的主要模式 | 第24-27页 |
·美国的私人检察官制度与集团诉讼 | 第24-25页 |
·日本民众诉讼与选定当事人制度 | 第25-26页 |
·德国代表人诉讼与团体诉讼 | 第26-27页 |
·关于域外行政公益诉讼代表人制度模式的评鉴 | 第27-29页 |
·美国模式的评鉴 | 第27-28页 |
·日本模式的评鉴 | 第28-29页 |
·德国模式的评鉴 | 第29页 |
·行政公益诉讼代表人的选择 | 第29-32页 |
·由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代表人 | 第30页 |
·由公民作为公益诉讼代表人 | 第30-31页 |
·由社会组织作为公益诉讼代表人 | 第31-32页 |
第4章 我国行政公益诉讼代表人的缺位及其成因分析 | 第32-36页 |
·我国行政公益诉讼代表人的缺位 | 第32-33页 |
·公益诉讼代表人还不是一个严谨的法律概念 | 第32页 |
·立法中无行政公益诉权的规定 | 第32-33页 |
·司法实践中存在许多操作弊端 | 第33页 |
·我国行政公益诉讼代表人缺位的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立法受传统原告资格理论的限制 | 第33-34页 |
·司法上受传统的原告资格标准的限制 | 第34页 |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代表人制度的弊端 | 第34-36页 |
第5章 我国行政公益诉讼代表人制度的构建 | 第36-46页 |
·明确行政公益诉讼代表人范围 | 第36-37页 |
·将确立行政公益诉权以弥补立法空白 | 第36页 |
·扩大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标准 | 第36-37页 |
·完善我国诉讼代表人制度 | 第37-38页 |
·放宽代表人诉讼的适用条件 | 第37-38页 |
·引入公益型群体诉讼制度 | 第38页 |
·检察机关作为行政公益诉讼代表人 | 第38-42页 |
·检察机关作为公益代表人的必要性 | 第39-41页 |
·检察机关作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代表人的优势 | 第41页 |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范围 | 第41-42页 |
·建立社会公益补充代表机制 | 第42-46页 |
·公民作为行政公益诉讼代表人的可行性 | 第42-43页 |
·公民参与行政公益诉讼的形式 | 第43-44页 |
·社会团体作为行政公益诉讼代表人的可行性 | 第44-45页 |
·社会团体作为公益诉讼代表人参与诉讼的形势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