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 第9-10页 |
| ·中国现代行政监督 | 第10-13页 |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 ·研究的思路 | 第13-14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局限性分析 | 第15-34页 |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及作用 | 第15-20页 |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5-19页 |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作用 | 第19-20页 |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 第20-24页 |
| ·御史是皇权的御用工具 | 第20-21页 |
| ·监察机构垂直设置 | 第21-22页 |
| ·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 第22页 |
| ·重视监察官的选任 | 第22-23页 |
| ·监督方式多样化 | 第23-24页 |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方式 | 第24-29页 |
| ·监察官员的选任标准和方式 | 第24-26页 |
| ·监察机构设置相对独立 | 第26-27页 |
| ·监察法律制定相对完善 | 第27页 |
| ·廉政文化建设逐渐强化 | 第27-29页 |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局限性分析 | 第29-32页 |
| ·制度围绕服务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而设计 | 第29-30页 |
|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监督权力不断异化 | 第30-31页 |
| ·“以卑制尊”体制的脆弱性以及缺乏群众基础支撑的局限性 | 第31-32页 |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现代启示 | 第32-34页 |
| ·监察部门实行垂直领导管理 | 第32页 |
| ·完备的官员任用制度和监察部门内部监察模式 | 第32-33页 |
| ·行政监察法律规定明确,具有较高可操作性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我国现代行政监督及其问题分析 | 第34-49页 |
| ·我国现代行政监督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分析 | 第34-38页 |
| ·我国现代行政监督的理论基础 | 第34-36页 |
| ·我国现代行政监督的必要性分析 | 第36-38页 |
| ·我国现代行政监督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38-40页 |
| ·我国现代行政监督制度的建立 | 第38-39页 |
| ·我国现代行政监督的恢复和发展 | 第39-40页 |
| ·我国现代行政监督的基本架构 | 第40-44页 |
| ·内部监督系统 | 第40-41页 |
| ·外部监督系统 | 第41-44页 |
| ·我国现代行政监督问题分析 | 第44-49页 |
| ·监督主体地位相对较低 | 第44-45页 |
| ·外部监督力度尚不足 | 第45-46页 |
| ·领导体制缺乏协调性 | 第46-47页 |
| ·监督制度的法制建设薄弱 | 第47-48页 |
| ·实施行政监督相对滞后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以史为鉴完善我国行政监督的对策 | 第49-56页 |
| ·完善内部监督系统,提高监督主体地位 | 第49-50页 |
| ·提高外部监督系统力度 | 第50-52页 |
| ·加强行政监督法制化建设 | 第52-53页 |
| ·建立监察机关垂直领导体制 | 第53-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