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英雄“祛魅化”背景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一、绪论第9-21页
 (一) 研究的缘起第9-10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10页
  1. 理论意义第10页
  2. 实践意义第10页
 (三)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10-11页
 (四) 核心概念界定第11-15页
  1. 英雄与英雄人物、英雄主义的辨析第11-14页
   (1) 英雄与英雄形象的辨析第12-13页
   (2) 英雄与英雄主义的辨析第13-14页
  2. 英雄祛魅化第14页
  3. 价值观教育第14-15页
 (五) 相关研究综述第15-21页
  1. 对西方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第15-17页
   (1) 西方价值观教育研究的动态观察第15-16页
   (2) 当前我国对西方价值观的研究成果第16-17页
  2. 对我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第17-21页
   (1) 我国价值观教育历史发展概述第17-19页
   (2) 对我国价值观教育研究的概述第19-21页
二、英雄与英雄“祛魅化”的基本分析第21-35页
 (一) 英雄精神的文化内涵分析第21-25页
  1.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第22-23页
  2.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第23-24页
  3. 大公无私、忠心为国第24-25页
 (二) 英雄人物对现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第25-29页
  1. 有助于树立崇高信仰,拒绝庸俗文化第26-27页
  2. 有助于建立独立人格,防止精神腐蚀第27-28页
  3. 有助于加强责任感,净化社会环境第28-29页
 (三) 英雄“祛魅化”的原因分析第29-31页
  1. 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第29页
  2. 网络文化的推波助澜第29-30页
  3. 后现代主义的负面影响第30-31页
  4. 英雄榜样教育的“假大空”第31页
 (四) 英雄“祛魅化”的影响第31-35页
  1. 英雄“祛魅化”的积极影响第31-32页
   (1) 引导英雄评价的合理发展第32页
   (2) 加快英雄榜样教育的改革步伐第32页
  2. 英雄“祛魅化”的消极影响第32-35页
   (1) 怀疑历史事实,中伤民族感情第33页
   (2) 丑化英雄形象,洞穿社会道德底线第33-34页
   (3) 戏说英雄故事,损害人民精神生活第34-35页
三、英雄“祛魅化”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审视第35-45页
 (一) 青少年价值观的特点第35-37页
  1. 强烈的主体性和显著的从众性第36页
  2. 明显的波动性和极大的可塑性第36-37页
 (二) 从英雄祛魅审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困境第37-42页
  1. 多元文化泛滥导致青少年价值观的混乱第37-38页
  2. 大众传媒监管不力导致青少年价值选择的异化第38-39页
  3. 从众心理导致青少年独立判断能力的缺失第39-40页
  4. 学校教育的低效化导致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失衡第40-41页
  5. 家庭教育的忽视导致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动力不足第41-42页
 (三) 英雄“祛魅化”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启示第42-45页
  1. 价值观教育应立足于生活第42-43页
  2. 价值观教育应立足于接受第43-44页
  3. 价值观教育应立足于真诚第44-45页
四、英雄“祛魅化”背景下改革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对策第45-51页
 (一) 积极应对:以加强人文关怀与英雄文化熏陶作为教育着力点第45-46页
 (二) 与时俱进:以创新校园文化与重塑英雄形象作为教育革新点第46-48页
 (三) 因势利导:以弘扬英雄精神与加强文化建设作为教育支撑点第48-49页
 (四) 循序渐进:以提升家长文化与自觉示范引导作为教育关键点第49-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6-57页
致谢第57-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下一篇:高考招生政策中的人本倾向研究(1977-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