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相关概念解析 | 第17-24页 |
(一) 新媒体概述 | 第17-21页 |
1. 新媒体的概念 | 第17-18页 |
2.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 第18-20页 |
3. 新媒体的类型 | 第20-21页 |
(二)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第21-24页 |
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21-22页 |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 第22页 |
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第22-24页 |
二、新媒体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24-32页 |
(一)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24-27页 |
1.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 | 第24-25页 |
2. 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 第25-26页 |
3. 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习惯的影响 | 第26-27页 |
(二) 新媒体给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 第27-29页 |
1. 新媒体技术拓宽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 第27-28页 |
2. 新媒体技术增强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性 | 第28页 |
3. 新媒体技术提高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 第28-29页 |
(三) 新媒体给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 第29-32页 |
1. “去中心化”加大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 第29-30页 |
2. “虚拟性”易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和人格障碍 | 第30页 |
3. “不对称性”的消逝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霸权”危机 | 第30-32页 |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 第32-38页 |
(一) 高校依托新媒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32-35页 |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 第32-33页 |
2.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 | 第33-35页 |
(二) 高校依托新媒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掌握的原则 | 第35-38页 |
1. 坚持教育目标的隐蔽性和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 第35页 |
2. 坚持教育手段的非强制性和教育过程的长期性 | 第35-36页 |
3. 坚持教育方式的系统性和载体选择的适用性 | 第36页 |
4.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 第36-38页 |
四、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38-57页 |
(一) 努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 第38-41页 |
1.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念创新 | 第38-39页 |
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 | 第39-41页 |
(二) 依托新媒体搭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 第41-50页 |
1. 依托BBS论坛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41-43页 |
2. 依托“微博”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43-45页 |
3. 依托即时通讯QQ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45-47页 |
4. 依托手机短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47-50页 |
(三) 依托新媒体创新高校校园行为文化 | 第50-53页 |
1.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 | 第50-52页 |
2. 建立和谐的教师关系 | 第52-53页 |
(四) 依托新媒体完善高校管理措施 | 第53-55页 |
1. 学校引导教育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 | 第53-54页 |
2.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 第54页 |
3. 危机传播管理与主动服务育人相结合 | 第54-55页 |
(五) 加强新媒体的科学研究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