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5页 |
·选题的缘由 | 第9-10页 |
·从城市化说起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文献分析法 | 第13页 |
·观察法 | 第13-14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4页 |
·个案访谈法 | 第14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关于失地对农民家庭影响的理论解析 | 第15-18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失地农民 | 第15页 |
·失地农民家庭 | 第15页 |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城市化和现代化理论 | 第15-16页 |
·社会分层理论 | 第16-17页 |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失地对农民家庭影响的实证研究设计 | 第18-20页 |
·研究假设 | 第18页 |
·问卷调查设计 | 第18-19页 |
·个案访谈设计 | 第19页 |
·调查地点及对象的选取 | 第19页 |
·数据的处理 | 第19-20页 |
第四章 失地对农民家庭影响的实证调查数据及分析 | 第20-39页 |
·调查样本基本特征说明 | 第20-25页 |
·样本的性别和年龄结构 | 第20页 |
·样本的婚姻和学历状况 | 第20-21页 |
·样本的家庭人口数及农业用地数 | 第21-22页 |
·样本的职业及收入 | 第22-24页 |
·失地前后生活水平的总体变化 | 第24-25页 |
·失地对农民家庭影响的表现 | 第25-39页 |
·失地对农民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 | 第25-32页 |
·失地对农民家庭关系的影响 | 第32-35页 |
·失地对农民家庭保障的影响 | 第35-39页 |
第五章 失地农民家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 第39-44页 |
·现阶段失地农民家庭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失地农民家庭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39页 |
·失地农民家庭关系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失地农民家庭保障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现阶段失地农民家庭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41-44页 |
·失地农民家庭问题产生的主观因素 | 第41页 |
·失地农民家庭问题产生的社会因素 | 第41-44页 |
第六章 解决衡水市失地农民家庭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44-51页 |
·完善征地补偿制度,确保衡水市失地农民及其家庭的合法权益 | 第44-45页 |
·加强征地补偿的法律支持力度 | 第44页 |
·建立合理的补偿标准和分配标准 | 第44-45页 |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衡水市失地农民及其家庭的后顾之忧 | 第45-46页 |
·扭转失地农民的家庭保障观念 | 第45页 |
·完善当前衡水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 第45-46页 |
·完善就业培训制度,提高衡水市失地农民及其家庭的收入水平 | 第46-47页 |
·拓宽培训内容 | 第46页 |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 第46-47页 |
·强化措施落实,保障衡水市失地农民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落到实处 | 第47-48页 |
·城市规划要与农民意愿协调一致 | 第47页 |
·加强各项政策的监督管理 | 第47页 |
·构建失地农民自主参与机制 | 第47-48页 |
·重构农村文化,形成衡水市失地农民及其家庭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 第48-49页 |
·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重新强调 | 第48页 |
·注重适应时代的发展,对传统文化注入新要素 | 第48页 |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 第48-49页 |
·介入社会工作方法,形成解决衡水市失地农民家庭问题的新途径 | 第49-51页 |
·以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为依托是社会工作介入的前提条件 | 第49页 |
·三大方法是社会工作介入的途径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61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