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基本问题 | 第12-15页 |
(一)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界定 | 第12-14页 |
1.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含义 | 第12-13页 |
2.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性质 | 第13-14页 |
(二)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特征 | 第14-15页 |
1.群众性 | 第14页 |
2.自治性 | 第14-15页 |
3.准司法性 | 第15页 |
4.专业性 | 第15页 |
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构成 | 第15-20页 |
(一) 调解主体 | 第16-17页 |
1.机构设置 | 第16页 |
2.人员构成 | 第16-17页 |
(二) 调解依据 | 第17-19页 |
1.法律法规 | 第18页 |
2.规范性文件 | 第18页 |
3.社会规范 | 第18-19页 |
(三) 调解原则 | 第19-20页 |
1.自愿原则 | 第19页 |
2.公平原则 | 第19页 |
3.合法合理原则 | 第19-20页 |
(四) 调解程序 | 第20页 |
三、我国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0-23页 |
(一) 医调委设置的中立性不足 | 第21页 |
1.主管部门 | 第21页 |
2.鉴定机构 | 第21页 |
(二) 医调委专业人才匮乏 | 第21-22页 |
1.缺少复合型人才 | 第21-22页 |
2.欠缺吸引人才机制 | 第22页 |
(三) 缺乏配套衔接制度 | 第22-23页 |
1.医疗责任险制度未普及 | 第22-23页 |
2.责任追究制度未建立 | 第23页 |
(四) 专门法律制度不完善 | 第23页 |
四、其他国家医疗纠纷调解机制的借鉴 | 第23-26页 |
(一) 美国 | 第24页 |
(二) 德国 | 第24-25页 |
(三) 日本 | 第25页 |
(四) 启示 | 第25-26页 |
1.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规定为诉讼的必经程序 | 第25页 |
2.专家小组中安排相同专业的医生 | 第25-26页 |
3.为医疗机构拨付医疗责任险补助 | 第26页 |
五、完善我国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建议 | 第26-29页 |
(一) 保持调解机构的中立性 | 第26-27页 |
1.由司法行政部门作为主管机关 | 第26页 |
2.专家小组成为鉴定方 | 第26-27页 |
(二) 加强专业调解人才队伍的建设 | 第27页 |
1.选任条件 | 第27页 |
2.保障制度 | 第27页 |
(三) 完善配套衔接制度 | 第27-28页 |
1.推广医疗责任险制度 | 第27-28页 |
2.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 第28页 |
(四) 建立专门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法 | 第28-29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