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导演电影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7-9页 |
三、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 第9-10页 |
第一章 历史的个人化书写——姜文电影主题 | 第10-19页 |
一、“文革”岁月的另一种现实 | 第10-11页 |
二、抗战背景下的个体生存状态 | 第11-13页 |
三、禁欲年代的欲望呐喊 | 第13-15页 |
四、军阀混战年代的革命寓言 | 第15-19页 |
第二章 “陌生化”的艺术表达——姜文电影影像风格 | 第19-28页 |
一、“陌生化”的叙事方式 | 第19-22页 |
二、“陌生化”的视听语言 | 第22-28页 |
(一)视觉元素 | 第22-25页 |
(二)视听元素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姜文电影个性化特征的成因 | 第28-31页 |
一、姜文成长经历分析 | 第28-29页 |
二、后现代主义对姜文电影创作的影响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姜文电影的市场接受分析 | 第31-37页 |
一、意外的票房奇迹——《阳光灿烂的日子》 | 第31-32页 |
二、被禁播的经典——《鬼子来了》 | 第32-34页 |
三、票房“滑铁卢”——《太阳照常升起》 | 第34-35页 |
四、“叫好又叫座”的经典案例——《让子弹飞》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注释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