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8-9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一章 疑难案件与裁判规范的概述 | 第10-17页 |
第一节 民事裁判中有关法律规定的疑难案件 | 第10-12页 |
一、 疑难案件的概念与分类 | 第10-11页 |
二、 民事裁判中的疑难案件 | 第11页 |
三、 有关法律规定的疑难案件 | 第11-12页 |
第二节 裁判规范的概述 | 第12-17页 |
一、 裁判规范的概念 | 第12-15页 |
二、 裁判规范的特征 | 第15页 |
三、 裁判规范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裁判规范的生成之于民事疑难案件的价值 | 第17-21页 |
第一节 民事裁判中有关法律规定疑难案件产生的原因 | 第17-18页 |
一、 法律文本中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和多义性 | 第17页 |
二、 立法者自身的局限性 | 第17-18页 |
三、 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的变化性之间的矛盾 | 第18页 |
四、 法律的抽象性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 | 第18页 |
第二节 裁判规范的生成对民事疑难案件诉讼本身的意义 | 第18-21页 |
一、 解除法官不得拒绝审判的尴尬 | 第18-19页 |
二、 弥补司法三段论推理的不足 | 第19-20页 |
三、 体现个案司法公正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民事疑难案件中裁判规范生成的路径分析 | 第21-35页 |
第一节 规范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法律规定模糊民事疑难案件裁判规范的生成 | 第22-28页 |
一、 文义解释 | 第23-25页 |
二、 体系解释 | 第25-26页 |
三、 目的解释 | 第26页 |
四、 历史解释 | 第26-27页 |
五、 合宪性解释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法律存在漏洞民事疑难案件裁判规范的生成 | 第28-33页 |
一、 类推适用 | 第29-30页 |
二、 适用法律原则 | 第30-31页 |
三、 目的性限缩 | 第31-32页 |
四、 目的性扩张 | 第32页 |
五、 适用习惯 | 第32-33页 |
第四节 法律冲突民事疑难案件裁判规范的生成 | 第33-35页 |
一、 法律体系内部冲突裁判规范的生成 | 第33-34页 |
二、 法律规定与社会价值之间冲突裁判规范的生成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民事疑难案件裁判规范生成的影响因素及困境 | 第35-39页 |
第一节 影响我国民事疑难案件裁判规范生成的两种因素 | 第35-36页 |
一、 法官因素对我国民事疑难案件裁判规范生成的影响 | 第35-36页 |
二、 利益因素对我国民事疑难案件裁判规范生成的影响 | 第36页 |
第二节 我国民事疑难案件裁判规范生成的困境 | 第36-39页 |
一、 法官法律感的缺失 | 第36-37页 |
二、 裁判方式的硬化 | 第37页 |
三、 裁判规范生成的说理性不充分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我国民事疑难案件裁判规范生成的困境克服 | 第39-45页 |
第一节 完善和提高法官的权限和素质 | 第39-41页 |
一、 法官解释法律自由裁量权的规制 | 第39-40页 |
二、 裁判视角下的司法独立 | 第40页 |
三、 提升法官的职业素养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对裁判规范的生成进行必要的论证 | 第41-43页 |
第三节 完善我国案例指导制度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