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缺席判决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缺席判决制度的法律意义 | 第12-23页 |
第一节 缺席判决制度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 第12-16页 |
一、缺席判决制度的内涵 | 第12-13页 |
二、缺席判决的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第二节 缺席判决制度的两种模式 | 第16-18页 |
一、一方辩论主义 | 第16-17页 |
二、缺席审判主义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缺席判决的功能 | 第18-20页 |
一、最大限度的保证对席判决 | 第18-19页 |
二、提高诉讼效率确立司法权威 | 第19-20页 |
第四节 缺席判决与民事诉讼相关原则的联系 | 第20-23页 |
一、参与原则 | 第20-21页 |
二、处分原则 | 第21-22页 |
三、辩论原则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缺席判决制度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 第23-27页 |
第一节 国外缺席判决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我国古代缺席判决制度的情况 | 第24-26页 |
第三节 目前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现状 | 第26-27页 |
一、适用缺席判决审理的案件数量在逐年增加 | 第26-27页 |
二、缺席判决导致再审案件数量上升 | 第27页 |
第三章 我国民事缺席判决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7-35页 |
第一节 我国民事缺席判决制度的立法缺陷 | 第28-31页 |
一、缺席判决制度的法律规定过于简单 | 第28页 |
二、缺席判决的法律规定对原被告实行区别对待 | 第28-29页 |
三、对缺席判决制度价值功能定位不准确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民事缺席判决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缺陷 | 第31-35页 |
一、缺席判决的概念内涵笼统,缺乏灵活性 | 第31页 |
二、实践中法官做法不一,有违司法统一原则 | 第31-32页 |
三、缺乏合理的救济途径,使缺席方的权益缺少保障 | 第32-35页 |
第四章 对完善我国民事缺席判决制度的建议 | 第35-50页 |
第一节 从其外部相关理论氛围出发进行完善 | 第35-38页 |
一、明确我国公告送达制度的适用条件 | 第35-36页 |
二、规范答辩和审前程序制度 | 第36-37页 |
三、建立合理的遏制恶意缺席的机制 | 第37-38页 |
第二节.从缺席判决制度本身出发进行完善 | 第38-50页 |
一、完善法律对缺席判决的基本规定 | 第38-42页 |
二、分情况选择适用缺席判决的两种模式 | 第42-44页 |
三、借鉴并合理引入不应诉制度 | 第44-47页 |
四、设置完善的救济程序,严格审查提起异议的条件 | 第47-48页 |
五、为缺席判决设置合理的证据规则和证明标准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