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页 |
第一章 刑事和解制度理论与基础 | 第10-19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制度的概念与理论 | 第10-15页 |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相关理论 | 第11-15页 |
(一) 恢复正义理论 | 第11-12页 |
(二) 平衡理论 | 第12-13页 |
(三) 叙说理论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落地生根的现实基础 | 第15-19页 |
一、中国现实的政治基础 | 第15-16页 |
二、中国传统的文化基础 | 第16-17页 |
三、中国现实的法律基础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中国移植和实行刑事和解制度的原因与意义 | 第19-24页 |
第一节 中国移植和实行刑事和解制度的原因 | 第19-22页 |
一、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19-20页 |
二、节约司法成本与社会资源 | 第20-21页 |
(一) 刑事和解有助于节约诉讼资源 | 第20页 |
(二) 刑事和解有利于提高司法效果 | 第20-21页 |
三、刑事和解体现刑法谦抑性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审判阶段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现实意义 | 第22-24页 |
一、尊重被害人意愿并获得心理安慰 | 第22-23页 |
二、被害人获得相应的经济赔偿 | 第23-24页 |
三、实现特殊预防功能,达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 | 第24页 |
第三章 判阶段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现实构想 | 第24-45页 |
第一节 确定具体的适用范围 | 第25-30页 |
一、轻刑的刑事和解的适用 | 第25-28页 |
二、重刑的刑事和解的适用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审判阶段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前提条件 | 第30-32页 |
一、被害人与被告人双方自愿和解 | 第30页 |
二、被告人主动承认罪错并且具有悔罪表现 | 第30-31页 |
三、人民法院的规范和解和公正裁判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审判阶段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具体方法 | 第32-45页 |
一、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32-35页 |
二、通过创新机制破解审判难题 | 第35-38页 |
(一) 掌握刑事和解适用条件做到两个自愿 | 第36-37页 |
(二) 掌握“三个充分” | 第37页 |
(三) 掌握刑事和解适用程序 | 第37-38页 |
三、能动司法与启动监督机制 | 第38-40页 |
四、完善配套衔接措施 | 第40-45页 |
(一) 非监禁刑与社区矫正 | 第40-43页 |
1、平等适用非监禁刑促进化解社会矛盾 | 第40-41页 |
2、适用社区矫正巩固刑事和解成果 | 第41-42页 |
3、规范衔接措施实现执法公正廉洁 | 第42-43页 |
(二) 探索多元主体参与刑事和解的配套机制 | 第43-45页 |
1、注重和解工作的前后延伸 | 第43-44页 |
2、完善侦查机关与检察机关考评监督机制 | 第44页 |
3、探索完善其他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