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我国金融诈骗罪定罪模式研究与完善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我国金融诈骗罪概述第11-14页
 一、金融诈骗罪的立法沿革第11-13页
 二、金融诈骗罪的定义第13-14页
第二章 金融诈骗罪的定罪模式第14-19页
 一、主观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第14-17页
 二、客观上以危害结果的发生为必要第17-19页
第三章 现行立法之缺陷第19-25页
 一、“非法占有目的”难以证明第20-23页
  (一) 通过司法推定来证明非法占有目的第21-22页
  (二) 司法推定存在的问题第22-23页
 二、结果犯模式不利于及时打击犯罪第23-25页
  (一) 固守犯罪结果出现不利于诉讼第24页
  (二) 结果犯模式不利于及早防御犯罪、及时挽回损失第24-25页
  (三) 结果犯模式不利于犯罪人第25页
第四章 其他国家金融诈骗罪的定罪模式第25-30页
 一、大陆法系立法例第25-28页
  (一) 德国第26-27页
  (二) 日本第27页
  (三) 俄罗斯第27-28页
 二、英美法系立法例第28-30页
  (一) 美国第28-29页
  (二) 英国第29-30页
第五章 法理分析第30-36页
 一、定罪模式的法理基础第30-33页
  (一) 实质违法性第31页
  (二) 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第31-33页
 二、金融诈骗罪的客体分析第33-36页
  (一) 金融秩序的重要性第33-34页
  (二) 金融秩序以信用为核心第34-36页
第六章 立法建议第36-46页
 一、金融诈骗罪的两种类型第36-39页
 二、增设行为犯条款第39-43页
  (一) 行为犯的理论基础第39-41页
  (二) 行为犯的经济基础第41页
  (三) 以刑法目的为角度第41-42页
  (四) 金融刑事政策的要求第42-43页
 三、保留结果犯第43-46页
  (一) 犯罪主体不同第44页
  (二) 犯罪客体不同第44-45页
  (三) 案发范围、社会影响不同第45页
  (四) “诈骗”的构造要素要求不同第45-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后记第50-5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
下一篇:中国刑法中的犯罪定量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