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中国刑法中的犯罪定量因素概述 | 第11-16页 |
一、中国刑法中犯罪定量因素的含义与外延 | 第11-13页 |
(一) 中国刑法中犯罪定量因素的含义与表现 | 第11-12页 |
(二) 犯罪定量因素的外延 | 第12-13页 |
二、中国刑法中犯罪定量因素的作用 | 第13-14页 |
(一) 犯罪定量因素的区分作用 | 第13页 |
(二) 犯罪定量因素的补充作用 | 第13-14页 |
(三) 犯罪定量因素的调控作用 | 第14页 |
三、刑法分则中犯罪定量因素的量化要件 | 第14-16页 |
(一) 犯罪数额 | 第14-15页 |
(二) 犯罪结果 | 第15页 |
(三) 犯罪情节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犯罪定量因素的体系性定位 | 第16-25页 |
一、观点聚讼 | 第16-21页 |
(一) 客观的超过要素说 | 第16-18页 |
(二) 罪体——罪责——罪量三位一体说 | 第18-19页 |
(三) 质的构成要件说与量的构成要件说 | 第19-20页 |
(四) 积极的构成要件说与消极的构成要件说 | 第20-21页 |
二、本文观点 | 第21-22页 |
三、明确“但书”适用机制,充分发挥“但书”消极构成要件的机能 | 第22-25页 |
(一) 但书的适用对象与适用范围 | 第22-24页 |
(二) 但书的适用机关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犯罪定量因素的规定模式 | 第25-31页 |
一、立法定性又定量的模式 | 第25-26页 |
二、立法定性、司法定量的模式 | 第26-29页 |
(一) 立法定性、司法定量的理论依据 | 第26-28页 |
(二) 立法定性、司法定量的实践做法 | 第28-29页 |
三、两种模式的总体评价 | 第29-31页 |
(一) 中外不同模式的区别 | 第29页 |
(二) 中外不同模式的联系 | 第29-30页 |
(三) 中外不同模式的优缺评述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我国犯罪定量模式的坚持与完善 | 第31-43页 |
一、废除我国犯罪定量模式说的批驳 | 第31-38页 |
(一) 犯罪定量模式与刑法模糊性之关系辨析 | 第31-34页 |
(二) 我国犯罪定量模式具有现实合理性 | 第34-38页 |
二、我国犯罪定量规定的完善 | 第38-43页 |
(一) 补足立法中未规定定量因素的罪状 | 第38页 |
(二) 修改立法中过于具体的定量规定 | 第38-39页 |
(三) 统一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的定量标准 | 第39-40页 |
(四) 加强司法定量对立法定量的补充作用,完善犯罪定量体系 | 第40-4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